[发明专利]显示模块、电子装置及应用于显示模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5311.4 | 申请日: | 2013-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493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庄子玉;李芳庆;吕志宏;谢孟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晶钛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24 | 分类号: | H01Q1/24;H01Q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许志影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模块 电子 装置 应用于 方法 | ||
1.一种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显示面板,具有一显示面及一底面;其中该底面与该显示面背对;以及至少一感应天线,位于该底面所在侧,其中,该感应天线包含有一本体以及分别与该本体二端连接的二个信号连接端;
其中,部分该显示面板与该感应天线重叠且投影至一平面具有一重叠面积,位于该重叠面积内金属层的金属投影涵盖率不大于90%;
该显示面板包含基板、对向基板及夹设在基板及对向基板间之显示介质层,其中当一感测装置接近显示面且进行感应并传递或接收数据时,感应天线的感应电磁波会穿过显示面板并离开显示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背光模块设置于该底面及该感应天线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属投影涵盖率不超过7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感应天线包含一导电胶层,且该感应天线位于该显示面板的投影面内,其中,该导电胶层包含一有机聚合物为主成份与导电成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感应天线设置于一承载体内或该承载体与该显示面板之间其中一者,该承载体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之下,且该显示面板叠设于该承载体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承载体包含有一侧壁及自该侧壁向中心延伸的一支撑凸缘,该支撑凸缘具有一顶面支撑该显示面板,该侧壁具有一底面切齐或凸出于该支撑凸缘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天线分布于该承载体与该显示面板之间,且该感应天线具有一信号连接端曝露于该侧壁的该底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感应天线分布于该承载体内,且该感应天线具有一信号连接端曝露于该侧壁的该底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壳体位于该承载体之下并容纳该承载体及该显示面板,其中该壳体于对应于该信号连接端的位置形成有至少一开口。
10.一种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显示面板;
一信号连接电路模块,连接于该显示面板的一端侧,且其具有多条驱动信号线路传输信号至该显示面板;以及
至少一感应天线,设置于该信号连接电路模块上;
其中,该感应天线包含有一本体以及分别与该本体二端连接的二个信号连接端,且该感应天线与该驱动信号线路电性绝缘;
该信号连接电路模块为可挠性电路板或硬式印刷电路板;
其中当一感测装置接近该显示面板的显示面且进行感应并传递或接收数据时,该感应天线的感应磁力线从该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离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信号连接电路模块包含一第一电路板以及一第二电路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电路板粘附于该第一电路板上,且该第二电路板至少部分位于该第一电路板的投影面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的同一端具有一间隔存在,以使该第一电路板与该第二电路板分开。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一背光模块与该显示面板叠合,其中该感应天线随部分该信号连接电路模块反折至该背光模块的背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信号连接电路模块包含一系统端连接器,该驱动信号线路与该感应天线共用该系统端连接器进行信号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晶钛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晶钛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531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功能抓捕器
- 下一篇:抑制星载高功率微波铁氧体环行器微放电的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