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具有产生L-赖氨酸能力的微生物产生L-赖氨酸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09557.0 | 申请日: | 2012-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41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光镐;林相曹;文准玉;张在佑;朴寿真;朴相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CJ第一制糖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N15/52 | 分类号: | C12N15/52;C12N15/77;C12N1/21;C12P13/08;C12R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王永伟;颜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具有 产生 赖氨酸 能力 微生物 方法 | ||
1.编码丙酮酸羧化酶(Pyc)的修饰的多核苷酸,其中所述多核苷酸的起始密码子由 ATG替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饰的多核苷酸,其中所述编码丙酮酸羧化酶(Pyc)的 多核苷酸的所述起始密码子是GT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饰的多核苷酸,其中所述修饰的多核苷酸由SEQID NO.18的核苷酸序列表示。
4.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修饰的多核苷酸的载体。
5.修饰的微生物,其具有与其内源活性相比提高的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其中编 码丙酮酸羧化酶的多核苷酸的起始密码子由ATG替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生物,其中用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体转化所述微生 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生物,其中所述微生物是棒状杆菌属。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生物,其中所述棒状杆菌属微生物是谷氨酸棒状杆 菌。
9.产生L-赖氨酸的方法,包括培养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微生物;和 从所述培养的微生物或培养肉汤回收L-赖氨酸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CJ第一制糖株式会社,未经CJ第一制糖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09557.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