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供电装置和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82443.2 | 申请日: | 2015-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52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板垣一也;日隈慎二;深井勉 | 申请(专利权)人: | TDK株式会社;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杨琦;程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供电 装置 电力 传送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当地配置供电对象设备的操作容易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具备该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在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1)中,非接触供电装置(10)具有供电线圈(11)、收纳供电线圈(11)的框体(12)、和卷绕供电线圈(11)的绕线管(13)。框体(12)具有可收纳供电对象设备的至少一部分的凹部(12a)。凹部(12a)的载置供电对象设备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弯曲面。凹部(12a)的弯曲了的内表面防止供电对象设备的直立。作为供电对象设备的便携式电子设备(80)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凹部(12a)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非接触方式向便携式电子设备等的供电对象设备供电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具备该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包含耳机、耳麦、助听器等可佩戴设备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随着小型化的发展,电源的二次电池化也逐步进展。在使电源为二次电池的情况下,考虑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插入充电线缆的接头进行充电的方法,但插入接头的操作较为繁杂。另外,当接头的插入为简单的结构时,防水就会变得困难。与此相对,如果为利用非接触电力传送的充电,则既不存在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插入接头的繁杂操作,也容易实现防水结构。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非接触电力传送技术应用于助听器的例子。就该助听器而言,受电模块(受电线圈等)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助听器主体的外壁部件、耳模的外壁部件和连结部的外壁部件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表面形状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61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从非接触供电装置的供电线圈向供电对象设备的受电线圈高效地传送电力,需要以受电线圈相对于供电线圈处于适当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非接触供电装置配置供电对象设备。在专利文献1中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一旦成为难以将供电对象设备适当地配置于非接触供电装置的结构,使用者的负担就会增大,有损于便利性,还可能会因配置失误而不能执行电力传送。
本发明是认识到这样的状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当地配置供电对象设备的操作容易的非接触供电装置、以及具备该非接触供电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非接触供电装置。
该非接触供电装置具有供电线圈和收纳上述供电线圈的框体,上述框体具有可收纳供电对象设备的至少一部分的凹部,上述供电线圈呈螺旋状环绕上述凹部的周围。
上述凹部可以具有宽度从开口部侧朝向底部侧变窄的部分。
上述凹部的载置供电对象设备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弯曲面。
上述凹部的内表面可以具有上述弯曲面的曲率从开口部侧朝向底部侧变小的部分。
上述凹部可以具有以在自身载置有供电对象设备时形成上述供电对象设备的受电线圈的轴向与上述供电线圈的轴向不正交的姿势的方式支承上述供电对象设备的内表面形状。
上述凹部的开口宽度可以大于供电对象设备的主体部的最大长度。
可以具有覆盖所述供电线圈的外周的第一磁性体。
可以具有在上述框体内设置于与上述凹部的底部相对的位置的第二磁性体,上述第二磁性体的与上述凹部的中央底部相对的部分贯通。
可以具有在上述框体内设置于与上述凹部的底部相对的位置、且平面地进行环绕的辅助供电线圈。
可以在上述辅助供电线圈的与上述凹部的底部相反的一侧具有第二磁性体。
可以在上述凹部的中央底部设置有突起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TDK株式会社;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未经TDK株式会社;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824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大角度转动装置及笔记本电脑
- 下一篇:一种基于物联网的高效散热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