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鞍乘型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78554.6 | 申请日: | 2015-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313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1 |
发明(设计)人: | 川野直;池田英喜;松村真实;中野润一;三浦胜己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11/00 | 分类号: | B62K11/00;B62J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谢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鞍乘型 车辆 | ||
一种鞍乘型车辆,具备:转向轴,其能够对前轮进行转向操纵;头管,其对上述转向轴进行轴支承;前部车身框架,其从上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并具备左右分离的左右一对主框架;后部车身框架,其连接于上述前部车身框架,并向车身后方延伸;后轮,其配置于后部车身框架的下方;内燃机,其设于上述前部车身框架的下方;空气滤清器,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主框架之间,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左右一对上述主框架构成为左右各一根且上下较宽,上述空气滤清器具备在车辆侧视时延伸至上述主框架下方的鼓出部,在上述鼓出部设有在俯视时以与上述主框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特别涉及具备能够在受限的车身空间中确 保容量的空气滤清器构造的鞍乘型车辆。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鞍乘型车辆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从头管向车辆后 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朝向斜下方倾斜,以在乘车座椅的前方形成骑跨 部。而且,对于需要较大的设置空间的空气滤清器,采用了在乘车座椅的大 致下方配置于主框架间的构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888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将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具有所谓骑跨部的构造中,在乘车座椅的下方侧设 置有空气滤清器的情况下,不能较大地获取设置于乘车座椅下的例如行李 箱、燃料箱等的容量。另一方面,若增大行李箱、燃料箱的容量,则存在不 能增大空气滤清器的容量的问题。另外,虽然也考虑将空气滤清器的设置位 置设于头管的紧后方侧,但难以以不增大主框架的宽度为前提增大空气滤清 器的容量。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事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该 鞍乘型车辆具备能够以不增大主框架的宽度为前提增大容量的空气滤清器 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具备:
转向轴,其能够对前轮进行转向操纵;
头管,其对上述转向轴进行轴支承;
前部车身框架,其从上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并具备左右分离的左右一对 主框架;
后部车身框架,其连接于上述前部车身框架,并向车身后方延伸;
后轮,其配置于后部车身框架的下方;
内燃机,其设于上述前部车身框架的下方;
空气滤清器,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主框架之间,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上述主框架构成为左右各一根且上下较宽,
上述空气滤清器具备在车辆侧视时延伸至上述主框架下方的鼓出部,
在上述鼓出部设有在俯视时以与上述主框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 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延伸部。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在 于,
在上述空气滤清器的壳体主体设有向上述壳体主体内供给外部空气的 进气通道用开口,
连接于上述进气通道用开口的进气通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左右一对 上述主框架间。
技术方案3的发明为,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构成的基础上,其特征 在于,
在上述壳体主体,指向车辆后方地设有连接管用开口,指向车辆后方地 设有连接于上述连接管用开口并向上述内燃机供给进气的连接管的至少一 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785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输送和转向重负载的方法和设备
- 下一篇:车辆的驱动力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