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抵抗侧面撞击的强化车辆门有效
| 申请号: | 201580064536.2 | 申请日: | 2015-1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068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 发明(设计)人: | J·佩德罗阿帕里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动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5 | 代理人: | 郑建晖;钟守期 |
| 地址: | 西班牙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抵抗 侧面 撞击 强化 车辆 | ||
描述了一种在包括边梁(20)的车辆车身中使用的车辆门。该车辆门包括一个内门面板(11)和一个外门面板(13),其中该门还包括一个强化元件(12),该强化元件(12)被布置在该门的下部部分中,使得当该门被安装在该车辆车身中时,该强化元件(12)位于该边梁(20)的高度处,并且使得当该门接收到侧面撞击时,该强化元件与该内门面板一起由车辆的边梁支撑。该强化元件(12)是一个U形支架,该U形支架从该内门面板(11)延伸到该外门面板(13),该U形支架(12)被布置成开口侧面向该内门面板。本公开内容还涉及一种具有包括边梁和这样的门的车辆车身的车辆。
本申请要求享有于2014年11月27日提交的欧洲专利申请EP14382481.1的权益。
本公开内容涉及强化车辆门,还涉及包括这样的门的车辆,诸如汽车或卡车。
背景技术
车辆(例如汽车)包含被设计成承受车辆在其寿命期间可能经受的所有载荷的结构骨架。该结构骨架还被设计成承受并吸收撞击,在与例如其他汽车例如碰撞的情况下。
在这个意义上,汽车的结构骨架可以包括例如保险杠、柱(A柱、B柱、C柱)、侧面撞击梁、边梁(rocker)和减震器。这些部件可以包含例如梁以及围绕这样的梁的附加板。
特别地,许多车辆门包括侧面撞击梁,以便减少门侵入到车辆内的风险。侧面撞击梁是被动安全设备,被安装在大多数汽车门和其他陆上车辆中,并且侧面撞击梁保护乘客免遭侧面撞击。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被动安全”指的是在撞车事故期间有助于保护乘员的车辆部件(主要是安全气囊、座椅安全带和车辆的物理结构)。
对于车辆门的设计,由于以下两个原因,侧面撞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a)撞击的位置非常靠近乘客,乘客可能立即被撞击的车辆或车辆的变形部件触及;b)在许多侧面撞击事故中,撞击的车辆可能比受冲撞的车辆更大、更高、更重或结构更坚硬。因此,门的结构骨架必需吸收碰撞的车辆的、被部分地转换成撞车事故中涉及的构件的内功的动能。上文提及的侧面撞击梁通常用于此目的。
为了增加抵抗侧向撞击的门的强度,已知的是增加形成例如侧面撞击梁和/或内门面板的材料的厚度,或者甚至添加另一侧面撞击梁。然而,这会导致显著的重量增加,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车辆门通常可以包括内门面板(在乘客侧上)、外门面板和位于该内门面板和该外门面板之间的侧面撞击梁。然而,在该内门面板和该外门面板之间通常没有大量的可用空间。在这个意义上,侧面撞击梁不能够被放置在任意高度处。另外,侧面撞击梁通常在车辆纵向方向上从门的前端部延伸到门的后端部,因此具有相当大的长度。这会导致高的弯曲载荷,尤其是在侧面撞击梁的中心部分中。为了避免这些弯曲载荷,已知的是在侧面撞击梁和内门面板之间设置支撑构件(泡沫或钢支架)。文件JPH1095231描述了这样的系统。期望的是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本公开内容提供了替代的强化的陆上车辆的门,该门能够在侧面撞击的情况下以相对低的重量损失增加乘客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在包括边梁的车辆车身中使用的车辆门。该车辆门包括一个内门面板、一个外门面板和一个强化元件,该强化元件被布置在该门的下部部分中的,使得当该门被安装在该车辆车身中时,该强化元件位于该边梁的高度处,并且使得当该门接收到侧面撞击时,该强化元件与该内门面板一起由车辆的边梁支撑。
根据此方面,该强化元件被定位在该门内部(在该内门面板和该外门面板之间)以便在侧面撞击的情况下被车辆的边梁支撑的设置增强了车辆乘员的安全性。该车辆的边梁可以被认为是极为刚性的结构梁。因此,该车辆车身的结构元件(边梁)被用于支撑该强化元件。因此,该强化元件能够变形并吸收碰撞中涉及的动能的至少一部分,从而避免或至少大大地降低门侵入到车辆车身(乘客舱)的风险。另外,因为车辆的边梁沿车辆车身的长度纵向延伸,所以将碰撞动能转移到边梁还涉及将碰撞载荷分配给整个车身。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动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自动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6453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