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成麦角硫因及相关化合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80062451.0 | 申请日: | 2015-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85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M·A·加尔迪内;L·P·孔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开普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3/84 | 分类号: | C07D233/8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庞东成;李栋修 |
地址: | 南非*** | 国省代码: | 南非;ZA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 麦角 相关 化合物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合成式V化合物或者其生理学上可接受的盐、互变异构体、立体异构体或立体异构体的混合物的方法,其中:n是0、1或2;并且R是H或所述方法利用N‑苄基保护的组氨酸而不是组氨酸的脱保护形式。本发明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式11的N‑苄基保护的组氨酸脱保护以形成式12的N‑苄基组氨酸;(b)将化合物12转化为式13的(S)‑3‑(1‑苄基‑1H‑咪唑‑4‑基)‑2‑(二甲基氨基)丙酸;(c)将化合物13转化为式14的(2S)‑N,N,N‑2‑三甲基乙铵‑3‑(1‑苄基‑1H‑咪唑‑4‑基)丙酸;(d)将式14的化合物的咪唑环溴化以形成5‑溴代组氨酸三甲基内盐内酯(反应性中间体);和(e)将步骤(d)的5‑溴代组氨酸三甲基内盐内酯转化为式15的(β‑氨基‑β‑羧乙基)麦角硫因硫化物。所述方法可选地还包括步骤(f)~(h)之一:(f)将式15的化合物转化为亚砜;(g)将式15的化合物转化为式III的砜;或(h)将式15的化合物转化为麦角硫因(ESH)。
技术领域
描述了用于合成麦角硫因以及式V的相关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诸如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等许多革兰氏阳性菌产生作为保护性小分子硫醇的麦角硫因(ESH)。1,2,3ESH是在咪唑环的C2原子(ε位)处具有硫醇基的硫代组氨酸甜菜碱衍生物(方案1)。近来,发现了ESH通过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smegmatis)4主动地分泌到培养基中,并且现有的知识表明ESH可能在分枝杆菌的体内和体外存活中起关键作用。
ESH的结构变体,卵硫醇(ovothiol卵硫醇)A,也充当海胆(sea urchin)卵以及病原体、硕大利什曼虫(Leishmania major)和克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中的抗氧化剂5。
人类不合成ESH,但具有主动运输系统,一种具有高度特异性的阳离子转运蛋白(OCTN1),其从饮食来源中摄入其6,7。
1956年,Heath等人阐述了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中的ESH生物合成。他表明,组氨酸或与组氨酸密切相关的化合物可能是ESH的前体,随后的出版物借助放射性同位素标记(14C和35S)公开了利用有机体(如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和耻垢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的ESH的生物合成装配8,9,10。
Melville等人通过在O2和Fe2+存在下于粗细脉孢菌的无细胞提取物中温育组氨酸三甲基内盐(hercynine)而进一步建立了S-(β-氨基-β-羧乙基)麦角硫因亚砜作为ESH合成中的中间体的参与11。
亚砜是分枝杆菌酶EgtE的底物。然而,并不知晓亚砜对于天然底物或合成底物的绝对手性。中间体(II)的先前合成在1974年报道,但是复杂且不可再现,导致8.5%的低总产率15。作者仅报告了芳族质子共振的位置,而没有进一步的结构确认。报道了旋光度[α]D+74.4(c=0.5,H2O),且不能与真正的天然产物[α]D+9.1(c=0.5,H2O)一致。但是,天然和合成产品的熔点记录为188℃~190℃。然而,据称合成S-(β-氨基-β-羧乙基)麦角硫因亚砜(II)被粗糙脉孢菌的无粗细胞提取物普遍切割成ES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开普敦大学,未经开普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8006245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