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缸内制动器的进油管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27957.9 | 申请日: | 2015-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25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韦钻国;盛利;刘志治;莫员;宁德忠;赵涛;蒋瑶;左俊杰;吴定勇;陈柏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L13/06 | 分类号: | F01L1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誉威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9 | 代理人: | 席勇 |
地址: | 537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制动器 油管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缸内制动器的进油管组 件。
背景技术
缸内制动装置因其对提高行车安全性、节省燃料等方面的功效,已广泛 应用于大型载货汽车、客车等发动机中,特别是近年国家政策注重提升校车 安全性能,缸内制动装置的可靠性尤显重要。汽车在冰雪及较滑的泥水路面 行驶时,使用缸内制动可以减少侧滑;在下长坡时,使用缸内制动可以减少 行车制动的次数,降低制动鼓的升温,提高制动的可靠性。使用缸内制动时, 能减少发动机油料的供给以至断油,能节省燃料。
目前发动机的制动器进油管结构可分为两类,第一种全硬管结构,第二 种采用硬管加单管夹固定方式。上述两种方式在制动器进油管需多点定位装 配时,由于硬管不能轴向和径向偏移,在各油管接头厚度及油管拐角尺寸公 差累超差时,将造成装配困难,如果强制装配,将导致制动器进油管严重变 形。同时全硬管或硬管加单管夹固定方式,制动器进油管本身不能自动调整, 装配后出现应力集中,容易造成油管接头处断裂,而制动器进油管机油进油 压力要求不低于0.2MPa,机油压力不足会导致制动器失效。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 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 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缸内制动器的进油管组件,从而 克服现有技术中油管接头处容易断裂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缸内制动器的进油管组 件,该进油管组件用于安装在气缸盖的顶部,所述发动机缸内制动器包括电 磁阀,其中该进油管组件包括:进油管,其具有多个接头,该进油管的第一 接头插入到所述气缸盖的出油孔,所述进油管的第二接头和第三接头均通过 过油螺栓连接到所述电磁阀的进油孔,以及两个管支架组件,其设置在所述 进油管上,该两个管支架组件通过螺栓分别安装在制动器壳体和摇臂轴上; 其中所述两个管支架组件之间的进油管由软管构成,其余部分的进油管由硬 管构成。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接头直插入所述气缸盖的出油孔并 通过油管压板固定,并利用O型圈密封。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管夹支架组件包括胶套以及两个管夹支 架,所述胶套用于套入所述进油管的外圆,所述两个管夹支架上下夹紧该胶 套,且通过螺栓将所述管夹支架组件叠装在所述制动器壳体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 动器进油管组件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制动器进油管采用软加硬结构及配装两 个管夹支架组件固定,降低制动器进油管在使用过程中的振动,避免制动器 进油管断裂,使制动器进油管机油压力保持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防止制 动器驱动活塞失效,保证发动机缸内制动功能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动器进油管组件的应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动器进油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动器进油管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管夹支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 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 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 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发动机缸内制动器 的进油管组件安装在气缸盖9的顶面,该进油管组件包括:制动器的进油管3 和固定于进油管3的中部软管16两端的管夹支架组件4(图3中的位置A处 为管支架组件4的设置位置)。其中,进油管3的第一油管接头11直插入气 缸盖9的出油孔,并通过油管压板7和螺栓进行紧固。该进油管3的第二油 管接头14和第三油管接头17均通过过油螺栓2和垫圈10连接制动器电磁阀 1的进油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279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