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1108916.5 | 申请日: | 2015-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356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发明(设计)人: | 谢成昆;周定军;周剑;余双杰;刘波;周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壹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46/00 | 分类号: | B01D46/00;B01D46/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吴志勇 |
地址: | 412001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源 系统 多功能 集成 前置 过滤器 | ||
1.一种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包括过滤筒一、过滤筒二、设置在过滤筒一的顶部及过滤筒二的顶部上的上连接板和设置在过滤筒一的底部及过滤筒二底部上的下连接板,其特征在于:进气口设置在上连接板的一侧上且进气口位于靠近过滤筒一的一侧位置,出气口设置在上连接板的另外一侧上且出气口位于靠近过滤筒二的一侧位置,在上连接板的内部还设置有气道,进气口以及出气口通过气道与过滤筒一以及过滤筒二连通在一起,从而使得压缩空气从进气口进入后,能依次经过过滤筒一和过滤筒二后经出气口排出;在靠近下连接板位置的过滤筒一的内腔底部和在靠近下连接板位置的过滤筒二的内腔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容纳液体水和液体油的存储腔,在下连接板的内部设置有加热棒装置,在下连接板上还设置有排水阀装置和用于控制排水阀装置开、闭的电磁控制装置,在下连接板的内部还设置有排水道,过滤筒一的存储腔和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过排水道与排水阀装置连通,从而使得当电磁控制装置控制排水阀装置打开时,存储腔内的液体水和液体油能依次经过排水道和排水阀装置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的气道包括气道一、气道二和气道三,气道一、气道二和气道三之间是相互隔离开来的;
所述过滤筒一包括外筒体一、设置在外筒体一内部的内筒体、底部定位套一、底部环形支撑板和顶部连接座一;所述顶部连接座一设置在内筒体的顶部,底部环形支撑板设置在内筒体的底部,底部定位套一设置在底部环形支撑板与下连接板之间,底部定位套一紧贴在外筒体一的内腔壁上,内筒体包括内筒体一和设置在内筒体一内部的内筒体二,内筒体一也紧贴在外筒体一的内腔壁上,顶部连接座一、内筒体一、底部环形支撑板与内筒体二之间构成环形的一级过滤空间,内筒体二的内腔为二级过滤空间,底部环形支撑板、底部定位套一和下连接板之间构成过滤筒一的存储腔;一级过滤空间内设置有过滤材料一,二级过滤空间内设置有过滤材料二,顶部连接座一上开有通孔一和通孔二,在底部环形支撑板上开有通孔三;
所述过滤筒二包括外筒体二、设置在外筒体二内部的中空筒状的滤芯、底部定位套二、带有通孔四的底部支撑板和带有通孔五的顶部连接座二;顶部连接座二设置在滤芯的顶部,底部支撑板设置在滤芯的底部,底部定位套二设置在底部支撑板和下连接板之间,底部定位套二紧贴在外筒体二的内腔壁上,底部支撑板将外筒体二的内腔分为上腔和下腔,上腔为三级过滤空间,三级过滤空间包括外筒体二和滤芯之间形成的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和位于滤芯内腔的三级过滤空间二,下腔即底部支撑板、外筒体二和下连接板之间构成过的空间为过滤筒二的存储腔,通孔四设置在位于滤芯外部的底部支撑板上,从而使得三级过滤空间通过通孔四与过滤筒二的存储腔相连通;
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分别设置到过滤筒一及过滤筒二的顶部和底部后,进气口与气道一连通、气道一与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连通、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一与一级过滤空间连通、一级过滤空间与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连通、底部环形支撑板上的通孔三与过滤筒一的存储腔相连通、过滤筒一的存储腔与二级过滤空间连通、二级过滤空间与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连通、顶部连接座一的通孔二与气道二连通、气道二与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连通、环形三级过滤空间一与底部支撑板的通孔四连通、底部支撑板的通孔四与过滤筒二的存储腔连通、三级过滤空间二与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连通、顶部连接座二的通孔五与气道三连通、气道三与出气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材料一为多个金属套,在金属套上开有沿金属套轴向的开口;所述过滤材料二为多层折叠式的金属过滤网。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源系统多功能集成式前置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连接座一包括圆盖体和设置在所述圆盖体中心上且贯穿圆盖体的套筒;在套筒一端的内腔壁上设置有内螺纹,在内筒体二顶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在圆盖体的端口面上开有止口部二,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配合将套筒一端套接在内筒体二顶部上且内筒体一的顶部与圆盖体端口面上的止口部二相配合接触,从而使得顶部连接座一设置在内筒体的顶部上,通孔一设置在圆盖体上,通孔二为套筒的内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壹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壹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10891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