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动力协同驱动的无人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52528.X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3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宋笔锋;房文;王琛;杨文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27/08 | 分类号: | B64C27/08;B64C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席小东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协同 驱动 无人 飞行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人飞行器,具体涉及一种双动力协同驱动的无人飞 行器。
背景技术
多旋翼飞行器通过多旋翼驱动能够实现定高定点悬停,并且可以在悬停状 态下迅速改变机身姿态,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够携带载荷完成飞行任务。
现有技术中,多旋翼飞行器主要采用多个相同的独立驱动装置驱动,例如: 对于六旋翼飞行器,采用六个相同的旋翼驱动,并且,六个旋翼均布在飞行器 主体周围。布置在飞行器主体周围的旋翼的作用包括提供升力和姿态控制两方 面。也就是说,多旋翼飞行器的旋翼产生的推力不仅要能够克服飞行器自身所 受重力,保持飞行器浮空状态,同时需要在飞行控制系统的控制下,通过各个 旋翼产生推力的变化来维持飞行器稳定与完成各种机动动作。另外,多旋翼飞 行器的各旋翼产生的推力主要用于产生升力克服飞行器自身重量,只有少部分 推力能够用于机身姿态控制。在出现外部干扰或机动动作时,如刮风或运动过 程中,此时需要无人飞行器的机体产生较大的倾角才能达到平衡。
上述布局的缺陷是:多旋翼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旋翼需要保持推力大于 重力,旋翼负荷较大;另外,在调整飞行器姿态的过程中,部分旋翼需要产生 较大的推力以产生足够的控制力,导致相应驱动装置会在高负荷状态下运行, 使动力系统效率急剧下降。因此,上述布局的无人飞行器的动力系统效率相对 较低,续航时间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动力协同驱动的无人飞 行器,可有效提高无人飞行器的动力系统效率,增长续航时间。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动力协同驱动的无人飞行器,包括无人飞行器主体 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无人飞行器主体的旋翼组件;
其中,所述无人飞行器主体包括中心盘(1)、机臂(14)、整流罩(3)和 主螺旋桨连接臂(15);所述整流罩(3)设置于所述中心盘(1)的上面,所述 主螺旋桨连接臂(15)垂直设置,其尾端穿过所述整流罩(3)而固定到所述中 心盘(1)的上表面中心位置;所述机臂(14)的设置数量为4个,分别为第1机 臂、第2机臂、第3机臂和第4机臂,各个所述机臂(14)发散设置于所述中心盘 (1)的周围,且呈“X”型布置,并且,每个机臂的首端通过可折叠机臂支架(13) 与所述中心盘(1)可折叠连接;设所述第1机臂和所述第3机臂为相对设置的机 臂,其机臂轴在一条直线上;设所述第2机臂和所述第4机臂为相对设置的机臂, 其机臂轴在一条直线上;
所述旋翼组件包括主旋翼单元、第1副旋翼单元和第2副旋翼单元;其中, 所述主旋翼单元包括主螺旋桨(211)以及主螺旋桨驱动装置(212);所述主螺 旋桨驱动装置(212)固定安装于所述主螺旋桨连接臂(15)的顶端,所述主螺 旋桨(211)设置于所述主螺旋桨驱动装置(212)的上方,并与所述主螺旋桨 驱动装置(212)连接;
所述第1副旋翼单元的设置数量为4个,分别为第1-1副旋翼单元、第1-2副旋 翼单元、第1-3副旋翼单元和第1-4副旋翼单元,所述第1-1副旋翼单元、所述第 1-2副旋翼单元、所述第1-3副旋翼单元和所述第1-4副旋翼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 第1机臂、所述第2机臂、所述第3机臂和所述第4机臂的末端;此外,所述第1-1 副旋翼单元、所述第1-2副旋翼单元、所述第1-3副旋翼单元和所述第1-4副旋翼 单元的结构均相同,均包括俯仰/滚转副螺旋桨(231)和俯仰/滚转副螺旋桨驱 动装置(232),所述俯仰/滚转副螺旋桨(231)的底部固定安装所述俯仰/滚转 副螺旋桨驱动装置(232),所述俯仰/滚转副螺旋桨驱动装置(232)的底部固定 到对应机臂的末端;
所述第2副旋翼单元的设置数量为2个,分别为第2-1副旋翼单元和第2-2副旋 翼单元;所述第2-1副旋翼单元和所述第2-2副旋翼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1机臂 和所述第3机臂上,并且,设所述第2-1副旋翼单元在所述第1机臂的设置位置为 A点,A点到第1机臂首端的长度为第1机臂总长度的67%;设所述第2-2副旋翼单 元在所述第3机臂的设置位置为B点,B点到第3机臂首端的长度为第3机臂总长度 的67%;此外,所述第2-1副旋翼单元和所述第2-2副旋翼单元均包括:航向螺旋 桨(221)以及航向螺旋桨驱动装置(222),所述航向螺旋桨(221)通过所述 航向螺旋桨驱动装置(222)固定到对应机臂的相应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252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仿生学飞行翼
- 下一篇:一种飞机用升降舵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