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动力协同驱动的无人飞行器有效
申请号: | 201521052528.X | 申请日: | 2015-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03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宋笔锋;房文;王琛;杨文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27/08 | 分类号: | B64C27/08;B64C2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11337 | 代理人: | 席小东 |
地址: | 71007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协同 驱动 无人 飞行器 | ||
1.一种双动力协同驱动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飞行器主体 以及用于驱动所述无人飞行器主体的旋翼组件;
其中,所述无人飞行器主体包括中心盘(1)、机臂(14)、整流罩(3)和 主螺旋桨连接臂(15);所述整流罩(3)设置于所述中心盘(1)的上面,所述 主螺旋桨连接臂(15)垂直设置,其尾端穿过所述整流罩(3)而固定到所述中 心盘(1)的上表面中心位置;所述机臂(14)的设置数量为4个,分别为第1机 臂、第2机臂、第3机臂和第4机臂,各个所述机臂(14)发散设置于所述中心盘 (1)的周围,且呈“X”型布置,并且,每个机臂的首端通过可折叠机臂支架(13) 与所述中心盘(1)可折叠连接;设所述第1机臂和所述第3机臂为相对设置的机 臂,其机臂轴在一条直线上;设所述第2机臂和所述第4机臂为相对设置的机臂, 其机臂轴在一条直线上;
所述旋翼组件包括主旋翼单元、第1副旋翼单元和第2副旋翼单元;其中, 所述主旋翼单元包括主螺旋桨(211)以及主螺旋桨驱动装置(212);所述主螺 旋桨驱动装置(212)固定安装于所述主螺旋桨连接臂(15)的顶端,所述主螺 旋桨(211)设置于所述主螺旋桨驱动装置(212)的上方,并与所述主螺旋桨 驱动装置(212)连接;
所述第1副旋翼单元的设置数量为4个,分别为第1-1副旋翼单元、第1-2副旋 翼单元、第1-3副旋翼单元和第1-4副旋翼单元,所述第1-1副旋翼单元、所述第 1-2副旋翼单元、所述第1-3副旋翼单元和所述第1-4副旋翼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 第1机臂、所述第2机臂、所述第3机臂和所述第4机臂的末端;此外,所述第1-1 副旋翼单元、所述第1-2副旋翼单元、所述第1-3副旋翼单元和所述第1-4副旋翼 单元的结构均相同,均包括俯仰/滚转副螺旋桨(231)和俯仰/滚转副螺旋桨驱 动装置(232),所述俯仰/滚转副螺旋桨(231)的底部固定安装所述俯仰/滚转 副螺旋桨驱动装置(232),所述俯仰/滚转副螺旋桨驱动装置(232)的底部固定 到对应机臂的末端;
所述第2副旋翼单元的设置数量为2个,分别为第2-1副旋翼单元和第2-2副旋 翼单元;所述第2-1副旋翼单元和所述第2-2副旋翼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1机臂 和所述第3机臂上,并且,设所述第2-1副旋翼单元在所述第1机臂的设置位置为 A点,A点到第1机臂首端的长度为第1机臂总长度的67%;设所述第2-2副旋翼单 元在所述第3机臂的设置位置为B点,B点到第3机臂首端的长度为第3机臂总长度 的67%;此外,所述第2-1副旋翼单元和所述第2-2副旋翼单元均包括:航向螺旋 桨(221)以及航向螺旋桨驱动装置(222),所述航向螺旋桨(221)通过所述 航向螺旋桨驱动装置(222)固定到对应机臂的相应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动力协同驱动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各 个所述机臂(14)均以中心盘为中心,向上倾斜设置,并且,所述机臂(14) 向上倾斜的角度为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动力协同驱动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航向螺旋桨(221)的螺旋桨平面与水平面垂直,用于产生绕飞行器中心轴的 力矩,该力矩可克服主螺旋桨(211)旋转产生的反向力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动力协同驱动的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 述中心盘(1)为中空结构,包括上下设置的上盖板(11)和下盖板(12),所 述上盖板(11)和所述下盖板(12)之间通过若干根机臂支架(13)支撑连接;
在所述中心盘(1)的腔体中固定安装有电调模块;
另外,所述机臂(14)和所述主螺旋桨连接臂(15)均为中空结构,且与 所述中心盘(1)的内腔相连通;
所述电调模块和所述主螺旋桨驱动装置(212)之间的连接线缆位于主螺旋 桨连接臂(15)的腔体中;所述电调模块和所述俯仰/滚转副螺旋桨驱动装置(232) 之间的连接线缆位于相应机臂的腔体中;所述电调模块和所述航向螺旋桨驱动 装置(222)之间的连接线缆位于相应机臂的腔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工业大学,未经西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105252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仿生学飞行翼
- 下一篇:一种飞机用升降舵连接结构及具有其的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