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轻质球状物拾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99269.5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23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龚曙光;贺亚明;廖宇梨;欧阳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B47/02 | 分类号: | A63B47/02;A63B69/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1105 湖南省湘***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球状物 拾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体育运动辅助器材,特别是一种用于拾捡轻质球状物的自动拾捡装 置。
背景技术
在今天这个物质生活丰富且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各种球类运动日益流行,与之对应的球 类训练及娱乐活动快速增加,训练场地捡球的繁琐度及人力成本愈加受到重视。为了拾捡球 的方便,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球体拾捡装置,但现有的拾捡装置基本上是手持型或者手推 式的,这虽然使拾球者免受弯腰之苦,但是长时间手持拾捡装置或者手推捡球车会使工作人 员感觉手臂酸软和腰酸背痛,且不适合大型场地。现有技术方案也有智能或者半智能的自动 拾捡装置,如2013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公告的专利号为CN103143149A专利提供了一 种网球自动捡球装置,该装置虽然具有节省人力、自动捡球的优点,但此捡球装置采用轮辐 捡球,捡球效率低,且其增加了一带轮提升机构,增加能耗,整机结构也比较复杂,制造成 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主要是针对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手持型和手推式拾捡装置难以适宜大型训练 场地和球量较多的地方,以及智能拾捡装置比较单一且捡球效率比较差、且结构复杂、成本 高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各类轻质球状物的自动拾捡装置、不仅 捡球数量较多、捡球效率较高,而且方便可控,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的自动轻质球状物拾捡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车体2、滚筒1、导球管道9、 集球箱8、滚筒收放机构7和控制装置6,在车体2上安装有行走系统、转向系统以及控制装 置6,控制装置6分别与行走系统、转向系统和起幅系统相连接;安装在车体2一端的滚筒1 采用双摇杆机构与车体2的两侧相连接,安装在车体2上的滚筒收放机构7与双摇杆机构相 连接用于驱动收放滚筒1,安装在车体2上的集球箱8之间采用导球管道9与滚筒1相连通; 导球管道9为可伸缩管道、且与集球箱8相连接的一端的高度小于与滚筒1相连接这一端的 高度;所述滚筒1包括内锥台体13、弹力条14、左挡板12、右挡板15、外端盖10和滚轴 16;内锥台体13包括空心圆锥台体18和3片以上沿圆锥台体外周轴向均匀分布的叶片17, 每片叶片17分别沿轴向固设在空心圆锥台体18的外周上,叶片17为直角梯形状,相邻叶片 17与圆锥台体外表面之间成形集球槽;滚轴16穿过内锥台体13的一端与右挡板15相连接, 滚轴16的另一端再穿过左挡板12与左外端盖10相连接,在滚轴16与左外端盖10的连接处 设置轴端盖11;内锥台体13、右挡板15和左挡板12成活动配合安装在滚轴16上、且可绕 滚轴16转动,左外端盖10成固定配合安装在滚轴16的外端;在左挡板12的左挡板主体19 上沿周向设置有与每个集球槽位置相对应的左挡板出球口20;在左外端盖10的上部对应周 向分布的左挡板出球口20的位置处设置导球管接口,导球管接口与接球管接口装置21相连 接。
本实用新型的左挡板12与右挡板15之间的外周沿轴向均匀分布设置弹力条14。
本实用新型的左挡板12和右挡板15外缘的弹力条14之间的距离根据球状物的大小进 行调整,弹力条14的间距约为所拾捡球状物直径的五分之三。
本实用新型的空心圆锥台体18和叶片17采用整体注塑成形;圆锥台体18的斜度为10° ~15°,成直角梯形的叶片17斜边的角度与圆锥台体18的斜度一致,使内锥台体13的整体 外轮廓为一个类似圆柱形,且内锥台体13外轮廓与弹力条14之间的距离约为所拾捡球状物 直径的五分之二。
本实用新型的导球管道9包括接球管接口装置21、第一套管22、第二套管23和集球箱 接口装置24,第一套管22和第二套管23相互成活动配合成形伸缩连接,第一套管22和第 二套管23的一端分别与接球管接口装置21和集球箱接口装置24相连接,并能够绕接球管接 口装置21和集球箱接口装置24自由旋转;导球管道与左外端盖出球口相连的首端接口为天 圆地方结构,且圆的直径和导球管道的内径约大于所拾捡球状物的直径,在拾捡球状物时, 导球管道的斜度为10°左右。
本实用新型的行走系统包括车轮、行走传动装置和驱动电机4,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机构 及转向驱动电机3,起幅系统包括双摇杆机构、滚筒收放机构7和起幅电机5;车体2上分别 设置的动力装置包括与转向机构相连接的转向驱动电机3、与行走传动装置相连接的驱动电 机4以及与滚筒收放机构7相配合连接的起幅电机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992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