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98416.7 | 申请日: | 2015-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57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高旻;段守焱;曾维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5/00 | 分类号: | B60G15/00;B60G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麦小婵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悬架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车辆后悬架装置,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包括独立悬架和半独立 悬架。在已知的独立悬架中,多数统称为多连杆悬架,根据所用连杆的数目, 可分为三连杆、四连杆、五连杆等。在汽车两侧通过上述的两杆连接车轮与副 车架、车身。通过连杆的详细设计,控制车轮的运动轨迹,达到所需的车辆操 作稳定性及乘坐舒适性。
在设计悬架时,要考虑悬架的加速及制动抗俯仰能力。制动点头现象是指 车辆在制动时车身前部降低后部抬高的倾斜现象。车辆过大的点头除影响整车 制动性能外,对驾驶员及乘员的驾乘舒适感及安全感有极其不利的影响。为减 少这一现象,车辆前悬架通常设计为具有一定制动抗点头特性,后悬架通设计 为有一定制动抗举升特性。然而,现有的后悬架中,由于相关连杆的布置,特 别是垂向控制臂被布置在车轮轴线后方,导致后悬架的虚拟瞬时摆动中心形成 在车轮后方地面以上,形成了负抗举升角,因此后悬架无法产生所期望的制动 抗举升特性,相反还加剧了制动举升量。
另外,不同的悬架也具有不同的性能表现,通常的连杆越多,其可发挥的 性能潜力越大。但相应的成本及占用空间也会增加。而悬架的开发和改进,在 针对性能提升的同时,还需考虑到其布置形式对车辆行李箱空间,油箱及下车 体布置设计的影响。然而,现有的悬架弹簧减振器一般为一体结构,且安装在 转向节上,车辆Y向体积和Z向高度占用较大,对车身轮罩侧空间占用大,造 成行李箱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的尺寸减小,行李箱整体容积偏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在保持 悬架操稳特性的前提下,既能有效提升车辆后悬架制动抗举升特性,又能减少 对行李箱空间的占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后悬架机构,连接在 车身、副车架以及车轮之间,其包括上摆臂、下摆臂、垂向控制拉杆、前束控 制臂和轴节;所述轴节与所述车轮连接,所述上摆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 铰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下摆臂设有内侧前端、内 侧后端、外侧前端和外侧后端,所述内侧前端与所述车身铰接,所述内侧后端 与所述副车架铰接,所述外侧前端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下端铰接,所述外侧 后端与所述轴节的下部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上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铰接; 所述前束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侧部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 述副车架铰接;所述垂向控制拉杆设置于所述车轮的轴线的前方。
作为优选的,所述汽车后悬架机构还包括弹簧和减振器,所述弹簧的一端 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与 所述车身连接,所述减振器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摆臂连接;所述弹簧与所述减振 器独立并行布置。
作为优选的,所述上摆臂的一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通过第一衬套或球铰铰 接;所述上摆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第二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内侧 前端与所述车身通过第三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内侧后端与所述副车架通过 第四衬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外侧前端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下端通过第五衬 套铰接;所述下摆臂的外侧后端与所述轴节的下部通过第六衬套铰接;所述垂 向控制拉杆的上端与所述轴节的上部通过第七衬套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一 端与所述轴节的侧部通过第八衬套或球铰铰接,所述前束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 述副车架通过第九衬套铰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二衬套设有偏心螺栓。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三衬套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衬套的中心点和所述第四衬 套的中心点的连线同轴。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四衬套为球铰式衬套。
作为优选的,所述下摆臂的外侧前端和外侧后端为穿过销孔的销轴结构的 前后两端,所述销轴结构的前端与所述垂向控制拉杆的下端通过第五衬套铰接, 所述销轴结构的后端与所述轴节的下部通过第六衬套铰接。
作为优选的,所述前束控制臂设置于所述车轮的轴线的后方,所述前束控 制臂朝车轮轴线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第三衬套的中心点和所述销轴结构的中心 点连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该点位于轮心的后方及外侧。
作为优选的,所述垂向控制拉杆下端朝所述车轮的轴线前方倾斜布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9841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