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模片自动移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976207.2 | 申请日: | 2015-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51836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发明(设计)人: | 周华金;詹先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7/02 | 分类号: | B22C7/02;B22C9/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王林 |
地址: | 2395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移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失模铸造中模片成型工艺的辅助设备,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模片自 动移出装置。
背景技术
消失模铸造是一种特殊的铸造工艺。第一步是发泡,即发泡机采用蒸汽将EPS或STMMA 珠粒发泡放大30倍左右形成制模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制模原料。第二步是制模,即成型设备采 用蒸汽在模具的型腔加热制模原料形成模片。第三步是胶合或组合,如果模片不能直接形成 铸件模型的,就需要粘接多个模片在一起形成铸件模型簇;再将浇注系统与铸件模型或铸件 模型簇粘接成整体。第四步将铸件模型或铸件模型簇浸涂烘干。第五步,将烘干的铸件模型 或铸件模型簇埋放在自由的干砂中振实,再浇注金属液形成铸件。
在消失模铸造的第二步制模工序中,模片需要从模具中移出,经常因为模片从模具型腔 中移出太慢,导致模片表面被模具余热烫出许多微小凸起,导致表面粗糙。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将模片自动移出的设备,辅助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模片自动移出装置,用以提高 模片成型设备的性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模片吸附机构、模片移动机构 和压力分配机构,所述模片吸附机构包括多个吸盘、管路、安装座、导套和导套座,所述吸 盘连接安装座上,所述吸盘通过管路连接压力分配机构,所述导套座设置在安装座的顶部, 导套过盈配合在导套座上,所述模片移动机构包括导柱、导柱固定座和气缸,所述导柱固定 在导柱固定座上,所述导柱套设在导套内,导柱固定座连接外部固定机构,气缸的移动端与 安装座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之一,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孔道,管路通过所述孔道连接压力 分配机构。
所述多个吸盘均匀分布在安装座的底部,每个吸盘通过对应的管路连接到压力分配机构。 可以根据实际模片的重量增加或减少吸盘数目,确保能够快速有效的将模片移出。
所述多个吸盘的底部在同一平面上。能够更好的实现吸附。
所述导套座通过螺栓和安装座连接,所述导套座内设导套并沿导柱移动。
所述吸盘为聚氨酯制成的吸盘。能够提高吸盘的使用寿命。
所述气缸为无杆气缸。能够实现设备集成,节省空间。
所述压力分配机构固定在导柱固定座上,压力分配机构上设置与吸盘数目对应的压力传 感器,所述压力分配机构通过软管连接管路。能够根据工件的形状调节各个吸盘的吸附力, 使每个吸盘既能吸出工件又不致因吸附力过大而使工件变形。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传统人工移出模片过程中,经常因为模片从模 具型腔中移出太慢,导致模片表面被模具余热烫出许多微小凸起,导致表面粗糙;而本实用 新型能快速从设备中移出模片,消除了这类缺陷。人工取出时经常因为用力过大造成的模片 变形,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多个吸盘能均匀一致地从设备中移出模片,不会产生此类变形。同 时本实用新型提高了模片生产的效率,节省了人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 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使用在消失模成型设备中的模片自动移出装置,所述模片自动移 出装置包括模片吸附机构1、模片移动机构2和压力分配机构4,所述模片吸附机构1包括四 个吸盘11、管路12、安装座13、导套座14和导套15,所述吸盘11通过管路12连接压力分 配机构4,所述吸盘11连接在安装座13上,所述导套座14通过螺栓固定在安装座13的顶 部,导套15过盈装配在导套座14上,导套15为铜合金制成,所述模片移动机构2包括导柱 21、导柱固定座22和气缸23,所述导柱21套设在导套15内,导柱固定座22连接外部固定 机构,气缸23的移动端与安装座13相连,气缸23带动模片吸附机构1在导柱21上移动。
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模片3的重量增加或减少吸盘11数目,确保能够快速有效 的将模片移出。
四个吸盘11的底部在同一平面上。能够更好的实现吸附模片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97620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磨件的消失模横浇道
- 下一篇:非开挖钻杆加厚机的进料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