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尾门开启机构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886878.X | 申请日: | 2015-1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890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 发明(设计)人: | 邱国华;陈涛;邵世超;蔡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5B85/08 | 分类号: | E05B85/08;E05B83/18;B60R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开启 机构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尾门开启机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尾门(或称后备箱盖)开启系统用于开启汽车尾门。现有的尾门开启机构中,在外观上,由于操作开关需要暴露在尾门的外表面,不够美观;在安装位置上,由于操作开关一般安装于牌照饰条下方,布置时需要考虑牌照灯饰条,因此可布置的空间有限;在使用上,容易出现操作开关回位不及时或无法回位的现象,操作稳定性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尾门开启机构暴露在尾门的外表面,不够美观、布置空间受限,并且操作稳定性欠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尾门开启机构,包括:安装于尾门钣金内的基座,支撑于所述基座上、且作为操作手柄的车标,以及与所述车标连接的操作部;所述基座上设有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被构造成在被触发时能够发出解锁信号,以控制所述尾门的锁体解锁;所述车标被构造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运动至使得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微动开关接触,以触发所述微动开关。
可选的,所述基座包括具有通孔的面板,所述车标设置在所述面板沿通孔轴向的一侧,所述微动开关设置在所述面板沿通孔轴向的另一侧;所述车标上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伸入所述通孔中,并伸至所述面板的另一侧;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面板的另一侧,且连接于所述连接杆伸出所述通孔的部分上。
可选的,所述基座还包括轴套,设于所述面板的另一侧;所述轴套内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轴孔,所述连接杆伸入所述轴孔内;所述轴套的周壁上设有沿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滑槽贯穿所述周壁;所述操作部为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槽中,且伸出所述轴套外;所述车标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沿所述轴向运动,带动所述滑块沿所述滑槽滑动至与所述微动开关接触。
可选的,所述滑槽的周向宽度与所述滑块的周向宽度相匹配,以阻止所述滑块在所述滑槽内沿周向运动。
可选的,所述滑槽、滑块分别具有沿周向排布的多个,多个滑槽和多个滑块一一对应。
可选的,所述轴套在远离所述面板的一端设有限位部,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限位部之间抵设有第一弹性件。
可选的,所述轴套在远离所述面板的一端封闭,以形成所述限位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压簧。
可选的,所述车标能够相对于所述基座在所述面板的板面内发生转动,并带动所述连接杆同轴转动;所述操作部为旋转摆臂,与所述连接杆同轴连接。
可选的,所述旋转摆臂与所述基座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
可选的,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一个扭臂与所述基座连接,另一个扭臂与所述旋转摆臂连接。
可选的,所述旋转摆臂具有分别位于所述连接杆在沿所述通孔的径向两侧的第一臂部、第二臂部;所述微动开关设于所述第一臂部的转动行程内;所述基座内还设有限位块,分别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臂部沿转动方向的两侧,用于对旋转摆臂的转动进行限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尾门开启机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相比于现有技术而言,不需要在尾门上另设开启机构,减少了尾门开启机构的空间占用,降低了布置的困难度,同时保证尾门在视觉上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尾门开启机构在尾门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从外部视角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尾门开启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从内部视角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尾门开启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尾门开启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5从内部视角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尾门开启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尾门开启机构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1、图2并结合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尾门开启机构A,该尾门开启机构包括:安装于尾门钣金1内的基座10(图2),支撑于基座10上、且作为操作手柄的车标(LOGO)20,以及与车标20连接的操作部30(图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8687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安全防护的蒸柜门锁
- 下一篇:新型自动报警式货车锁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