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输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77087.0 | 申请日: | 2015-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52941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47/64 | 分类号: | B65G47/6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周美华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车身在不同区域之间流转的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生产都是采用流水线作业,汽车车身总成生产出来之后,通常还需要经过白车身存储区(WBS)、油漆车身存储区(PBS)和内饰线区等多个区域,以对车身进行排序喷漆、内饰装配等处理。这就需要车身总成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输送。
然而,受到工厂布局、车间厂房占地等因素的限制,上述油漆车身存储区(PBS)一般布置在车间的二层平台上(即楼上),内饰线区则一般布置在车间的地面上(即楼下),这给车身总成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输送带来困难。
现有技术中将楼上油漆车身存储区(PBS)的车身移至楼下内饰线区的具体操作方法为:在位于楼上的油漆车身存储区(PBS)上专门安排一个操作员,负责用空中葫芦把滑撬上的车身从一处吊起,然后输送至另一处;在楼下专门设置一个操作员,负责把空中葫芦上的车身人工下降至内饰线区,并放置在内饰支撑腿上,这样才算完成车身从油漆车身存储区(PBS)到内饰线区的转线操作,此时,空中葫芦原路返回,以供下一次输送使用。
从上述操作中可以发现,现有技术中车身在上、下楼输送过程中,需要安排操作员进行输送作业,自动化程度低,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并且,需要在楼上和楼下分别安排一名操作员,需要人员数量较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除了车身输送之外,在需要在上、下楼之间输送其它待运部件的现代流水线作业的厂房中,也存在相同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输送方式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且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且降低人力资源浪费的输送系统。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输送系统,包括:
支撑装置,用于支撑车身;
第一驱动装置,设置在第一区域内,用于驱动第一区域内的支撑装置移动;
升降移行机,用于接收来自于第一区域的支撑装置,并将该支撑装置移送至第二区域;
第二驱动装置,设置在第二区域内,用于接收来自于升降移行机的支撑装置,并驱动该支撑装置移动。
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升降移行机上,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于驱动进入所述升降移行机内的支撑装置移动,以将所述支撑装置移动至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摩擦滚床或板链。
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上表面安装有平板的摩擦滚床或板链,板链和安装有平板的摩擦滚床上均具有供操作人员站立的区域。
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为摩擦滚床或板链。
所述支撑装置为滑撬,所述滑撬包括:
底架,用于与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或第三驱动装置形成运动摩擦副;
支撑架,成对设置在所述底架上,用于与所述底架共同形成预定规格的支撑区域。
所述支撑架至少为两对,至少两对所述支撑架用于与所述底架形成不同规格的支撑区域。
所述支撑架可转动安装在所述底架上,所述支撑架具有相对于所述底架立起的支撑状态和放倒的闲置状态。
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底架上,用于与任意一对支撑架形成预定规格的支撑区域。
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以及升降移行机分别连接,用于控制第一驱动装置、第二驱动装置、第三驱动装置以及升降移行机的启动或关闭时机,以及升降移行机的运行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输送系统,利用上述输送系统来输送车身或其它待运部件时,首先,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位于第一区域内的支撑装置移动,使得该支撑装置以及位于支撑装置上的车身或其它待运部件能够被输送到升降移行机处;然后,升降移行机将支撑装置和位于支撑装置上的车身或其它待运部件输送到位于第二区域的第二驱动装置上;最后,通过第二驱动装置驱动支撑装置和位于支撑装置上的车身或其它待运部件在第二区域内移动,从而完成车身或其它待运部件在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之间的输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770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