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循迹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803158.2 | 申请日: | 2015-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28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陈梓凡;张智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梓凡;张智豪 |
主分类号: | G05D1/02 | 分类号: | G05D1/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自动引导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循迹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生产自动化的发展,机器人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感觉传感器种类越来越多,其中视觉传感器成为自动行走的重要部件。视觉的典型应用领域为自主式智能导航系统,对于视觉的各种技术而言图像处理技术已相当发达,而基于图像的理解技术还很落后,机器视觉需要通过大量的运算也只能识别一些结构化环境简单的目标。视觉传感器的核心器件是摄像管或CCD,但其价格、体积和使用方式上并不占优势,因此在不要求清晰图像只需要粗略感觉的系统中考虑使用接近觉传感器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而路线循迹即是一种简便的视觉传感方法,而市场上的循迹机器人,在转向时,速度很慢,而且不稳定,而且在数据记录与整理上的效率很低,无法确定机器人行走的精确路线和长度,使计算结果产生偏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循迹机器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循迹机器人,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两侧面均设置有变向轮和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位于变向轮的后侧,所述底盘的顶部设置有双向电机,所述双向电机的转轴插入底盘的内部且与设置在底盘内壁底部的多舵啮合,所述舵盘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旋转连接件,且在旋转连接件的表面套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贯穿底盘与变向轮中部的轴承固定连接,所述底盘的内部还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转轴与设置在驱动轮中部的轴承活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和双向电机均电连接有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入端还电连接有障碍检测装置和循迹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出端电连接有路线规划装置,所述路线规划装置的输出端电连接有路线校准装置,所述路线校准装置的输出端与控制芯片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还双向电连接有数据处理装置、方向控制装置和计算装置。
优选的,所述循迹检测装置包括红外线发射器和红外线接收器。
优选的,所述计算装置包括速度传感装置和计时装置。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驱动电机通过转轴分别与驱动轮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智能循迹机器人,通过设置双向电机和驱动电机,使机器人使用更加方便,而且转向更加方便,配合舵盘和连接杆,使转向更加平稳,而且使变向轮转动更加快速,通过设置障碍检测装置,使机器人在行驶过程中能自主检测障碍,并通过配合方向控制装置,使机器人避过障碍,而通过设置计算装置,根据计时装置和速度传感装置配合计算出实时速度和行驶长度,使机器人的数据更加直观,而且记录更加方便,通过设置路线规划装置和路线校准装置,能够智能记录机器人行驶的路线和对路线记录校准,使机器人行驶更加方便,而且使数据更加直观,方便了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整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框图。
图中:1底盘、2变向轮、3驱动轮、4双向电机、5驱动电机、6舵盘、7连接杆、8控制芯片、9障碍检测装置、10循迹检测装置、101红外线发射器、102红外线接收器、11数据处理装置、12路线规划装置、13路线校准装置、14方向控制装置、15计算装置、151速度传感装置、152计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梓凡;张智豪,未经陈梓凡;张智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80315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催化剂评价装置
- 下一篇:一种焊接过程弱电集成智能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