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用发动机及其缸体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90008.2 | 申请日: | 2015-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25621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赵礼飞;胡必谦;钱多德;胡志胜;高巧;喻昆;兰剑;林欣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10 | 分类号: | F02F1/10;F02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张金玲;吴兰柱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及其 缸体 冷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发动机的缸体冷却装置。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缸体冷却装置的车用发动机。
背景技术
缸体冷却装置是发动机缸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冷却缸孔的作用,多采用水套砂芯铸造在缸体中,最后在缸体中清砂形成水套,利用水套充当缸体冷却装置;而现有技术中,由于缸体水套11在高度方向上较长,且如图1所示,两缸之间形成薄壁水套12,该处水套的壁厚较薄,在缸体浇筑过程中容易导致溃砂或者烧结,导致清砂不彻底,无法保证缸体水套的清洁度和冷却性能。
因此,提供一种车用发动机的缸体冷却装置,以期便于加工,且能够保证缸体铸造工艺的顺利实现,提高缸体水套的清洁度和冷却性能,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发动机的缸体冷却装置,以期便于加工,且能够保证缸体铸造工艺的顺利实现,提高缸体水套的清洁度和冷却性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缸体冷却装置的车用发动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用发动机的缸体冷却装置,包括铸造于各缸体内的水套,和连通相邻两所述水套的连通管;所述水套上开设有冷却液过孔,沿冷却液流动方向,所述连通管的进液端与位于前侧之水套的冷却液过孔相连通,其出液端与位于后侧之水套的冷却液过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连通管包括第一管段和与所述第一管段相通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形成所述进液端,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形成所述出液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第一管段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第一管段的轴向中段。
优选地,所述水套的高度为所述车用发动机之活塞行程的75%。
优选地,所述水套的高度为76mm。
优选地,所述连通管为圆形管,且其管径为5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用发动机,包括多个缸体和用于冷却所述缸体的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为如上所述的缸体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缸体冷却装置用于车用发动机,该缸体冷却装置包括铸造于各缸体内的水套,和连通相邻两所述水套的连通管;所述水套上开设有冷却液过孔,沿冷却液流动方向,所述连通管的进液端与位于前侧之水套的冷却液过孔相连通,其出液端与位于后侧之水套的冷却液过孔相连通;这样,在相邻缸体中的水套之间通过连通管相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取消了薄壁水套结构,从而降低了铸造难度,提高了加工便利性,保证了缸体铸造工艺的顺利实现,并且避免了生产缺陷,提高了缸体水套的清洁度和冷却性能。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缸体冷却装置中,其连通管包括第一管段和与所述第一管段相通的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远离所述第二管段的一端形成所述进液端,所述第二管段远离所述第一管段的一端形成所述出液端;这样,将连通管设计为双管段形式,不仅便于加工,且能够实现冷却液在连通管内的充分循环,提高相邻缸体连接处的冷却效果。
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缸体冷却装置中,其水套的高度为所述车用发动机之活塞行程的75%,水套的高度为76mm,从而降低了水套的高度,避免水套过高导致的缸孔变形,提高了缸体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缸体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缸体冷却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在图1中:11-缸体水套12-薄壁水套
在图2中:21-水套22-连通管221-第一管段222-第二管段
23-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车用发动机的缸体冷却装置,以期便于加工,且能够保证缸体铸造工艺的顺利实现,提高缸体水套的清洁度和冷却性能。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缸体冷却装置的车用发动机。
请参考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缸体冷却装置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9000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柴油汽车前置多元催化器
- 下一篇:高效消声的三级空气过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