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升降的电动汽车减振电池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66980.6 | 申请日: | 2015-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665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 发明(设计)人: | 钟颖强;于国飞;梁子奇;黄飞;王海兵;杨艺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1 | 代理人: | 麻艳 |
| 地址: | 36102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升降 电动汽车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固定装置,具体是指一种可升降的电动汽车减振电池箱。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利用电池作为动力源,能够实现零排放和零污染,是汽车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目前电动汽车所使用的动力电池较重,如果没有好的固定装置,动力电池有可能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移动,容易造成事故。随着汽车行驶,动力电池时常处于剧烈振动状态,对电池造成损害,于此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缩短,由此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更换电池问题,由于不同品牌或者款式的动力电池存在型号造型差异,更换不同动力电池时,需要将用于固定动力电池的固定装置一并更换,存在浪费、成本高、不实用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升降的电动汽车减振电池箱,不仅具有优良减振作用,提升电池使用寿命,而且设计成可升降结构可适应于不同类型的电池,具有节约、实用、成本低等优点。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可升降的电动汽车减振电池箱,具有呈上下设置的上盖和底板,该上盖和底板间通过可调伸缩杆上下连设;该上盖和底板的相面对的侧面上均设有减振垫圈。
所述可调伸缩杆包括固定部和伸缩部;该固定部设于底板上,该固定部上开设有伸缩槽;伸缩部设于上盖上,该伸缩部活动伸置于伸缩槽内,并且二者间通过固定螺母进行固定。
所述可调伸缩杆设有两组,分别位于上盖和底板的中间位置的两侧位置。
所述上盖和底板的相面对的侧面上均设有若干组垫圈安装位,减振垫圈以可拆解方式组装于垫圈安装位上。
所述减振垫圈上下分别设有四个,分别设于上盖和底板的四个直角位置处。
所述减振垫圈呈环形状结构。
所述上盖和底板上还设有呈直角结构的定位筋。
所述上盖和底板的相面对的侧面上均设有若干组定位筋安装位,定位筋以可拆解方式组装于定位筋安装位上。
所述定位筋上下分别设有四个,分别设于上盖和底板的四个直角位置处。
所述上盖和/或者底板上还设有散热槽组。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新型可升降的电动汽车减振电池箱,上盖和底板间由可调伸缩杆连接,于此构成的电池箱的箱体空间为可调结构,通过简单上下伸缩调节,即可适应于不同造型尺寸的汽车电池,于此更换电池时无需更换电池箱,带来实用节约、成本低的优势。而且于上盖和底板上均设有减振垫圈,通过上下配合,可对电池箱内的电池起到优良减振作用,从而可防止电动汽车在剧烈振动时对电池造成损害,大大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新型可升降的电动汽车减振电池箱的立体示意图。
标号说明
上盖1底板2
可调伸缩杆3固定部31
伸缩部32固定螺母33
减振垫圈4定位筋5
散热槽组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案涉及一种可升降的电动汽车减振电池箱,如图1所示,具有呈上下设置的上盖1和底板2。
上盖1和底板2间通过可调伸缩杆3上下连设,通过可调伸缩杆3的伸缩作用,实现上盖1和底板2上下相对位置的可调作用,于此构成的整个电池箱其箱体尺寸呈可调结构。具体一优选实施例,可调伸缩杆3包括固定部31和伸缩部32,固定部31设于底板2上,该固定部31上开设有伸缩槽(图中未示出);伸缩部32设于上盖1上,该伸缩部32活动伸置于伸缩槽内,并且二者间通过固定螺母33进行固定。需要作上下伸缩调节时,只需旋开固定螺母33即可,简单又方便。优选地,可调伸缩杆3设有两组,分别位于上盖1和底板2的中间位置的两侧位置。
所述上盖1和底板2的相面对的侧面上均设有减振垫圈4。优选地,减振垫圈4可设计为固定结构,亦可设计为位置可调的可调部件,即于上盖1和底板2的相面对的侧面上均设有若干组垫圈安装位,减振垫圈4以可拆解方式组装于垫圈安装位上。于此,根据不同类型电池以及实际减振需求,于适当位置组装减振垫圈4,使该减振垫圈4能够充分发挥其减振效果。图1中给出的具体实施例中,减振垫圈4上下分别设有四个,分别设于上盖1和底板2的四个直角位置处。另外,减振垫圈4呈环形状结构,可提升其缓冲减振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69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锂离子圆柱电池组合连接片
- 下一篇:一种动力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