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520761570.2 | 申请日: | 2015-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609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姚志军;赵小东;贺志杰;裴伟伟;滕加亮;张亚鹏;傅明佳;苟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景丽娜 |
地址: | 71005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海拔 高寒 地区 隧道 施工 通风 热管 | ||
1.一种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圆形加热管(1)以及分别安装在圆形加热管(1)前后端的出风口(3)和进风口(2);所述圆形加热管(1)包括外钢管(1-1)、同轴套装在外钢管(1-1)内的内钢管(1-2)和安装在内钢管(1-2)内且对通过轴流式通风机送入所施工隧道内的冷风进行加热的通风加热装置(1-3),所述外钢管(1-1)和内钢管(1-2)均为圆形钢管且二者之间设置有保温隔热层(1-4);所述内钢管(1-2)为通风管道,所述出风口(3)和进风口(2)均与内钢管(1-2)内部相通;所述通风加热装置(1-3)包括支撑架(1-31)和多排由前至后布设在支撑架(1-31)上的电热管(1-32),所述支撑架(1-31)为圆柱形且其同轴安装在内钢管(1-2)内,每排所述电热管(1-32)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电热管(1-3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流式通风机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口外侧或布设于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内,所施工隧道的隧道洞内布设有与所述轴流式通风机的送风口相接的风管,所述内钢管(1-2)的内径与所述风管的内径相同或比所述风管的内径大0.05m~0.15m。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1-1)和内钢管(1-2)均由矩形钢板弯曲而成。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1-1)的壁厚不大于内钢管(1-2)的壁厚,所述外钢管(1-1)的壁厚为3mm~5mm,所述内钢管(1-2)的壁厚为5mm~6mm。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钢管(1-1)和内钢管(1-2)的长度相同且二者的前后两端均相平齐,所述外钢管(1-1)和内钢管(1-2)的长度均为5m~7m;所述出风口(3)和进风口(2)均与外钢管(1-1)呈同轴布设且二者的长度均为0.8m~1.2m。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3)和进风口(2)的结构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呈对称布设,所述出风口(3)和进风口(2)均为由钢板弯曲形成的通风口;所述通风口由与外钢管(1-1)连接的第一连接口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外侧的第二连接口组成,所述第一连接口为由内至外口径逐渐缩小的锥形风口,所述第二连接口为由内至外口径逐渐增大的锥形风口,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内端口径与外钢管(1-1)的内径相同,所述第一连接口的外端口径和所述第二连接口的内端口径均与内钢管(1-2)的内径相同。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31)为钢筋支架,所述钢筋支架由多根沿圆周方向布设的纵向钢筋和多道由前至后布设在多根所述纵向钢筋外侧的圆形箍筋组成,多根所述纵向钢筋通过多道所述圆形箍筋紧固连接为一体;所述电热管(1-32)为U形电热管。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加热管(1)的外侧套装有加固框架(4),所述加固框架(4)为由多根型钢焊接而成的圆柱形框架。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管(1-32)的排数为四排,四排所述电热管(1-32)包括两排位于支撑架(1-31)前侧的前侧电热管和两排位于支撑架(1-31)后侧的后侧电热管,两排所述前侧电热管与两排所述后侧电热管呈对称布设。
10.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海拔高寒地区隧道施工用通风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钢管(1-2)的内侧壁上由前至后设置有多排绝缘件,每排所述绝缘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绝缘件,所述绝缘件为瓷管或瓷条;所述外钢管(1-1)和内钢管(1-2)之间通过多排由前至后布设的第一瓷瓶进行支撑,每排所述第一瓷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第一瓷瓶;所述内钢管(1-2)与支撑架(1-31)之间通过多排由前至后布设的第二瓷瓶进行支撑,每排所述第二瓷瓶均包括多个沿圆周方向布设的所述第二瓷瓶;每个所述电热管(1-32)与支撑架(1-31)之间均垫装有瓷垫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6157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