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提高汽车行车安全的新能源车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712637.3 | 申请日: | 2015-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50100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 发明(设计)人: | 林碧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市智聚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50015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汽车 行车 安全 新能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汽车行车安全的新能源车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新能源车作为环境友好型的车型,受到政府和消费者的欢迎,新能源车因为其驱动方式的改变,更多的电子技术应用到新能源车上,但是目前新能源车上面还存在安全性不够智能的问题。以及现在的电子加速度传感器结构复杂,成本很高,这些加速度传感器精度都是固定的,调整精度要进行很大的改进,特别在新能源车上面,由于不同的车型需要不同的加速度传感器,物料储备需要多种加速度传感器,造成成本很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汽车行车安全的新能源车系统,解决现有新能源车安全性不够智能、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提高汽车行车安全的新能源车系统,包括服务器和多个新能源车,新能源车包括车体,车体内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连接有GPS定位模块、加速度传感器、提示模块和通信模块;
控制器用于加速度传感器的采集值大于预设值后通过通信模块发送GPS定位模块数据到服务器并打开双闪指示灯;
所述服务器用于接收到GPS定位模块数据时,查询该GPS定位模块数据预设距离内的新能源车,并发送提示信息到该GPS定位模块数据预设距离内的新能源车;
控制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服务器的提示信号后驱动提示模块发出提示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加速度传感器包括光遮挡物、横向光路和纵向光路,横向光路和纵向光路垂直交叉形成光面,横向光路和纵向光路都包含有两个以上平行且等距的光路,横向光路中的相邻光路间距等于纵向光路中的相邻光路间距,光路包含有发光单元和对应的光敏单元,光敏单元用于检测光路的遮挡情况,所述光遮挡物在加速度传感器的不同方向的加速度改变时,光遮挡物改变其在光面内的位置并遮挡不同的光路,所述光敏单元与控制器连接用于传递加速度数据,光遮挡物为直径大于相邻光路间距的球体,所述光面的一侧具有球心在光面另一侧的第一球面结构,所述光遮挡物置于所述光面中并置于第一球面结构上,所述光面的另一侧具有球心在光面一侧的第二球面结构,所述第一球面结构的曲率与第二球面结构的曲率不同。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可以实现新能源车的自动报警,增加安全性,同时双量程的加速度传感器有利于物料的同一,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汽车行车安全的新能源车系统,包括服务器和多个新能源车,新能源车包括车体,车体内设置有控制器,控制器连接有GPS定位模块、加速度传感器、提示模块和通信模块;控制器用于加速度传感器的采集值大于预设值后通过通信模块发送GPS定位模块数据到服务器并打开双闪指示灯;所述服务器用于接收到GPS定位模块数据时,查询该GPS定位模块数据预设距离内的新能源车,并发送提示信息到该GPS定位模块数据预设距离内的新能源车;控制器还用于在接收到服务器的提示信号后驱动提示模块发出提示信号。新能源车在发生碰撞的时候,加速度传感器的采集值会较大,大于预设值则认定为发生碰撞,控制器通过通信模块发送GPS定位模块数据到服务器,即告知服务器自身当前位置,而后服务器可以知道新能源车的位置,服务器可以查询预设距离(如50米内或者100米内)的新能源车,此时服务器存有新能源车实时发送的GPS定位模块数据,服务器查询到这些车后,通过车上的通信模块对这些车发送提示信号,告知发生事故,要注意安全。从而大家可以提高注意力,避免发生二次事故,从而提高了行车安全。同时控制器还打开双闪指示灯,可以保证后方车辆获知前方的情况,保证了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市智聚物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福州市智聚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7126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