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连续梁式轨道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697969.9 | 申请日: | 2015-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192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30 |
| 发明(设计)人: | 吴天;吴焕君;赵晓波;陈波;李艳青;张富贵;郭鸿飞;周胜怡;张炯;王波;涂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2/00 | 分类号: | E01D2/00;E01D19/00;E01D101/2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李兴寰 |
| 地址: | 401122 重庆市渝北区北部新区财富大道1***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连续 轨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连续梁式轨道。
背景技术
连续轨道梁在施工过程中,3~5榀轨道梁连接为一联,一联与另一联相连接的梁为边跨梁,位于边跨梁中间的梁为中跨梁。在施工时通常先浇筑下部墩柱,墩柱浇筑好之后在盖梁上搭建临时固定支架,用于固定轨道梁便于将两榀轨道梁进行连接,再将预制好的轨道梁吊装到盖梁上,用临时固定设施固定轨道梁,再绑扎接头钢筋,贯穿通长钢绞线,浇筑中间接头混凝土并养护15天,进行二次张拉通长预应力钢绞线,再对轨道梁的两端封锚,最后拆除临时固定支架,进入下一联的施工。
目前连续轨道梁施工存在以下缺点:
1.临时固定支架的搭建和拆除导致施工工序复杂,降低施工效率,将轨道梁固定在临时固定支架上不仅对沿线市政道路影响大,且其自身受外界干扰较大,容易发生落梁事件。
2.施工时需要按照顺序单向施工,受节点工程影响较大,不能采用架桥机进行架梁,在特殊地段(如高边坡、沟谷)架梁难道大,工期无法保障。
3.二次张拉通长预应力钢绞线容易导致轨道梁发生变形,且该变形无法修复,故成桥线形可能与设计线形不一致,会影响后期列车运行安全及舒适性。
4.边跨梁墩柱采用两个,分别与各联边跨轨道梁采用现浇混凝土进行固结,墩柱造价高且不美观,同时边跨现浇混凝土节点是薄弱环节,在运营期容易发生开裂,影响结构耐久性。
综上所述,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连续梁式轨道,结构设计巧妙,在施工时无需搭建临时支撑体系,施工灵活,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连续梁式轨道,结构设计巧妙,在施工时无需搭建临时支撑体系,施工灵活,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连续梁式轨道,包括墩柱和与所述墩柱固定连接的轨道梁,所述墩柱上部浇筑有盖梁,一联连续梁包括两边跨梁和分别与边跨梁连接的中跨梁;所述中跨梁的两端预埋有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用于连接相邻轨道梁并将轨道梁固结在盖梁上;所述边跨梁的一端设有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用于连接相邻中跨轨道梁并将边跨梁固结在盖梁上,所述边跨梁的另一端与边墩固结;所述中跨梁与中墩连接处设有支座,所述支座与连接构件固定连接;中墩盖梁上预埋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与支座连接。轨道梁中预埋连接构件和盖梁上预埋支撑装置可以代替传统施工方法中的临时固定支撑体系,即在轨道梁架设过程中,通过销栓将预埋于轨道梁中的连接件和预埋于盖梁上的支撑装置连接起来,从而将轨道梁临时固定在盖梁上,减少施工工序,节约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减小施工人员高空作业的风险性,可以临时通过架桥机,为在特殊地段施工提供便利,提高施工效率。
进一步,轨道梁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钢绞线的两端锚固于轨道梁两端的连接构件上,使得连接构件与轨道梁形成整体。预应力钢绞线在轨道梁预制时已经全部张拉完成,无需高空张拉预应力,减少了施工难度,同时避免因二次张拉预应力对墩柱和轨道线形产生影响,保证了成桥的线形与设计线形一致,提高后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进一步,所述连接构件包括预埋在轨道梁端部内的后加劲肋、与后加劲肋固定连接的封端板、与封端板固定连接的对接板、分别与封端板和对接板连接的前加劲肋,所述封端板位于轨道梁端部的表面,所述对接板与后加劲肋分别位于封端板的相对侧,所述前加劲肋用于增强相邻轨道梁的连接构件连接后骨架的刚度,所述前加劲肋位于对接板的相对侧。
进一步,所述支座分别与后加劲肋、封端板和对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支座位于后加劲肋、封端板和对接板的下方,所述后加劲肋用于增强连接构件与轨道梁混凝土的连接效果,所述支座的左右两端设有通孔,用于与支撑装置连接。
进一步,在封端板上分别设置两组圆形的预应力钢绞线贯通孔和箍筋贯通孔,预应力钢绞线贯通孔用于贯穿预应力钢绞线,箍筋贯通孔用于贯穿节点骨架的箍筋,预应力钢绞线贯通孔和箍筋贯通孔沿封端板轴线对称布置,预应力钢绞线贯通孔靠近封端板轴向中心线,箍筋贯通孔位于封端板的边缘,在对接板上设有多个连接孔。
进一步,所述前加劲肋包括第一前加劲肋和第二前加劲肋,所述第一前加劲肋呈“L”形,“L”形的长边与对接板固定连接,“L”形的短边与封端板连接,所述第二前加劲肋为梯形,用于与相邻轨道梁的第一前加劲肋对接后,形成H型节点的内部加劲肋,有利于增强节点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979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良的钢箱梁桥面结构
- 下一篇:一种楔形尾砂步道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