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田旱起垄双侧双深分类施肥机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87768.0 | 申请日: | 2015-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879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23 |
发明(设计)人: | 韩东来;丁兆禄;李海森;郑桂萍;辛明强;陏玉刚;陈海龙;宋江;周宝林;丁兆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桂萍 |
主分类号: | A01B49/06 | 分类号: | A01B49/06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63000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田 旱起垄双侧双深 分类 施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田旱起垄双侧双深分类施肥机。
背景技术:
早在1959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可以说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即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黑龙江省是全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省份,2013年农业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1.67%,位居中国之首,高于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以上;黑龙江垦区水稻田间作业机械化率已达94%,其中耕整地、插秧、田间管理和收获环节分别达到100%、92%、90%、86%。为黑龙江水稻标准化高效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至2015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0.2%,达3037万公顷。随着种植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稻田耕作方式(先耕翻-泡田,然后拖拉机配置水耙轮和刮板的耕整地方法)存在的问题日显突出,体现在传统整地技术和机具落后,作业质量差;根茬和杂草漂浮于田面,易在人工插秧或机插秧时发生拖堆,或缠绕在秧苗上,农民必须将根茬捞起放置在水田池埂上,才能进行插秧作业,不但费工费时,同时减少了秸杆还田量,不利于培肥土壤;基肥全层施入0-10cm,肥料利用率低。
近十年来水田埋茬搅浆平地机的推广应用,以其减少捞稻茬、捞茎秆和减少漏水田漏水的优势,取代了传统的拖拉机配置水耙轮和刮板的整地方法,将水田机械化耕整地技术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埋茬搅浆平地机采用旋翻、滑切和旋压的工作原理,将浸泡后的水田土壤切碎、搅拌成浆,同时用弹齿将部分根茬、茎秆或杂草压人泥浆中。但本田搅浆平地一般需搅浆2~3遍,将土壤搅成了糊状,导致泥浆过细,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因而沉降时间过长、且使土壤紧实度增大,土壤致密通透性明显变差;水稻的基肥全层施至0-10cm耕层,肥料利用率低;同时,泡田至插秧时间长,造成水肥资源的浪费;寒地前期温度低,加之平作,十分不利于水稻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平作稻茬易于漂浮,捞根茬不但费工费时.还不利于培肥土壤。这逐多问题日益突显,亟待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弥补和改善了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节约肥料、培肥土壤、高效增产、省时省力、成本低廉、经济适用的水田旱起垄双侧双深分类施肥机,可以在水稻种植中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田起旱垄双侧双深分类施肥机,包括垄铧、横梁及分类肥料箱,分类肥料箱固定于横梁上,分类肥料箱内通过隔板分隔为速效肥料箱及缓效肥料箱;垄铧通过连接杆安装于横梁上,相邻两个垄铧中间设有深施肥开沟圆盘,深施肥开沟圆盘的右端通过长支撑杆与底梁铰接,深施肥开沟圆盘两侧设有对称分布的浅施肥开沟圆盘,浅施肥开沟圆盘的右端通过短支撑杆与底梁铰接,深施肥开沟圆盘和浅施肥开沟圆盘的左端通过高度调节杆与横梁连接;深施肥开沟圆盘通过塑料管与缓效肥料箱的出料口连接,浅施肥开沟圆盘通过塑料管与速效肥料箱的出料口连接。
所述的高度调节杆上设有均匀分布的连接孔,通过安装不同的连接孔可以调节深施肥开沟圆盘及浅施肥开沟圆盘距离地面的高度。
所述的垄铧的数量为8个。
所述的相邻两个深施肥开沟圆盘之间的距离为50至60厘米,垄上深施肥开沟圆盘的吃土深度为6厘米至8厘米;两个垄上浅施肥开沟圆盘之间的距离为22至36厘米,两个垄间浅施肥开沟圆盘之间的距离为24厘米至28厘米,浅施肥开沟圆盘的吃土深度为3厘米至5厘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节约肥料,培肥土壤,高效增产,省时省力,成本低廉,经济适用,可以在水稻种植中大规模地推广和使用。其主要优点如下:
1)、所述深施肥开沟圆盘和浅施肥开沟圆盘的设计,能够实现苗带双侧双深分类施肥(浅施速效氮及深施缓效氮),基肥由全层施在0-10cm深度范围内到集中分别施在土表下3-5cm和6-8cm两个深度,形成垄上一深二浅的三条肥带,一条深施肥带包括缓效氮肥施于垄体正中间深6-8cm处,二条浅施肥带包括速效氮肥施于垄上距深施肥带两侧各11-18cm的深3-5cm处;达到一垄三肥带分层分类、速缓结合,带状施肥加之上层速效下层缓效,减少了肥料浪费,极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又可为水稻均衡持续供肥及保护环境,设计合理,节约肥料,经济适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桂萍,未经郑桂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877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小孔径装接结构的加长型内导体
- 下一篇:多芯承压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