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下推力杆支座、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24374.0 | 申请日: | 2015-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559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13 |
发明(设计)人: | 田凤霞;李兆峰;万方军;冯家坤;王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7/00 | 分类号: | B60G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周美华 |
地址: | 262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推力 支座 车辆 行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推力杆支座、使用该下推力杆支座的车辆行驶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下推力杆支座是车辆行驶系统中一个重要部件,其功用是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力传递到车架上,以保障车辆的正常行驶。
如图1-3示出了现有技术车辆中常用的一种下推力杆支座,图1是该现有技术下推力杆支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底面视图;图3是沿图1纵向的剖视图;如图1-3所示,该下推力杆支座的下部结构为前后对应设置的前板101和后板102,下推力杆支座的上部结构为连接于前板和后板上部之间的两个支撑台103,两个支撑台103的底面形成下推力杆支座的内端面104,前后板与内端面104采用圆弧过渡连接,两个支撑台103的上部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下推力杆的安装孔105,两个支撑台的下部为分别具有前后斜面的锥形结构106,锥形结构106为实体填充结构,两个支撑台103位于前板和后板的左右两侧,两个支撑台103之间的内端面104上设有开孔107,所述开孔107两侧的内端面朝上方凹陷形成空腔结构108,支撑台的第一内侧面109与第二内侧面110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前板101的底面111为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该焊接面为平直面,前板101和后板102的外表面上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气室支架的安装凸台112,前板101和后板102沿长度延伸方向具有超出对应支撑台的突出部分113。
该现有技术的下推力杆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的问题:1、下推力杆前板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为平直面,导致焊缝长度较短,实际使用中焊接处容易开焊;2、前板和后板与内端面虽然采用圆弧过渡连接,但是依然存在连接处应力集中的问题;3、开孔两侧的内端面朝上方形成的空腔结构,空腔结构下部与前后板的连接处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此外,该现有技术的下推力杆还存在重量偏重,不利于车辆行驶系统整体降重的问题:4、支撑台下部的锥形结构为实体填充结构,不利于下推力杆整体降重;5、前板和后板沿长度方向具有超出对应支撑台的突出部分,造成材料浪费;6、前板和后板的外表面上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气室支架的安装凸台,不利于降重;7、两个支撑台自上而下的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存在浪费材料及不利于下推力杆整体降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下推力杆支座的前板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处容易开焊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前板与桥壳焊接不容易开焊的下推力杆支座。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现有技术中下推力杆支座结构偏重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轻量化的下推力杆支座。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该下推力杆支座的车辆行驶系统。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用该车辆行驶系统的车辆。
为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下推力杆支座,包括下部结构,包括对应设置的前板和后板,所述前板的底面为用于与桥壳焊接的焊接面;上部结构,包括连接于所述前板和后板之间且沿前板和后板长度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支撑台,所述两个支撑台的底面形成下推力杆支座的内端面,所述两个支撑台的上部分别成型有用于安装下推力杆支架的安装孔,所述两个支撑台之间的内端面上设有开孔;所述焊接面为向上弯曲的弧形面。
所述前板和后板与所述内端面的采用圆弧过渡连接,圆弧过渡连接部位对应的圆弧半径范围为10mm-40mm。
所述圆弧过渡连接部位对应的圆弧半径为15mm。
所述支撑台与所述开孔处于同一水平面的部分为实体填充结构,所述内端面为平面。
沿所述开孔的周缘设有加强筋。
至少其中一个支撑台的下部成型有降重孔。
所述支撑台的下部为具有前后斜面的锥形结构,前斜面和后斜面分别成型有所述降重孔。
所述前板与所述后板其中之一的外表面上成型有用于安装气室支架的安装凸台,另一的外表面为平面。
两个所述支撑台分别位于所述前板和后板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所述前板和后板沿长度方向的最外端与对应所述支撑台的最外端平齐。
所述开孔对应的支撑台的内侧面自上而下分为第一内侧面和第二内侧面,所述第二内侧面相对所述第一内侧面偏向远离所述开孔的一侧。
一种车辆行驶系统,包括上述的下推力杆支座。
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行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诸城福田汽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243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