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车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520622493.2 | 申请日: | 2015-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5365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7-06 |
发明(设计)人: | 元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元鹏 |
主分类号: | B61B5/02 | 分类号: | B61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余剑琴 |
地址: | 354100 福建省南***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车系统。
背景技术
电车出现在城市街道上始于19世纪80年代,首先是有轨电车,在1881年由德国人维尔纳·冯·西门子实用新型。有轨电车靠钢轨形成供电回路,所以必须在一条固定的路轨上行驶,在交通拥挤的地方显得很不方便。
1911年世界上第一辆无轨电车在英国开始运营。这种电车从车顶上的高架电线获得电力,使用轮胎代替路轨,且行驶轨道也不再受到严格限制,所以无轨电车比有轨电车行车灵活性大,很受人们欢迎。
传统的有轨及无轨电车具有零排放、载客量大、噪音比机动车小等优点,但是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缺点:
1、有轨电车由于存在固定的导体轨道,缺乏了交通灵活性和安全性;
2、无轨电车在其运行时需要占用大量的公共交通空间,虽然不像有轨电车使用导体路轨来组成闭环的供电回路,但是无轨电车需要使用一对架空电缆及集电杆,所以需要制定相对固定的行车道路,以及道路上空的电源线路空间,且上方的电源线路既不安全也不美观。同时,在电车行驶的路径上,与其他公共和私人车辆有需要避让和干涉的情况。
因此,设计一种能充分利用道路的公共空间,并减少电源线对城市环境的影响的电车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车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无轨电车或有轨电车存在的占用公共交通运输空间、电源线路杂乱无章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车系统,包括支架、车轨、车体和电源装置;所述支架搭建在道路的上空且沿道路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车轨架设在所述支架的上表面且沿所述支架的延伸方向延伸,所述车体与所述车轨连接且相对于所述支架沿所述车轨移动,所述电源装置设置在所述支架上,并与所述车体电连接;所述车体与所述道路之间设定间隔供所述道路上的车辆行驶。
进一步,所述车体的下侧设置有承压车轮和保险车轮;所述承压车轮的轴线水平设置,所述保险车轮的轴线竖直设置;所述承压车轮的外端面接触所述车轨的正上方,所述保险车轮的外端面接触所述车轨的侧面。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承压车轮的外端面接触车轨的正上方,起支撑车身重量并推动车体行进的作用;而保险车轮的外端面接触车轨的侧面,可以起到保护车体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偏离车轨的作用。
进一步,所述车体沿长度方向设置多排座椅,每一排所述座椅对应的所述车体的一侧设置有车门。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车体沿长度方向设置多排座椅,提高了电车的运输能力;而在每一排座椅对应的车体上设置车门,可以提高乘客上下车的速度,从另一个角度增强了电车的运输能力。
进一步,每一排所述座椅设置有两个座位。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每一排座椅的一侧设置有车门,则每一排座椅设置两个座位,既可以增加乘车的舒适性,又便于乘客上下电车。
进一步,所述车门为平开门。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平开式的电车车门,对于车内乘客而言,安全性更高;同时,与推拉门相比,安装要求的空间小,对相邻的车门影响较小,即两个相邻的车门可以布置得更近。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路通道、电线和集电杆;所述电路通道铺设于所述支架且上部开口,所述电线设置在所述电路通道中且与电源连接,所述集电杆设置于所述车体,所述车体的动力机构通过所述集电杆与所述电线连接。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将电线设置在电路通道上,而电路通道固定在支架,使电线不再依托于外界空旷的电线杆,而是固定在整个电车系统的支架上,所以避免了电线暴露在外的杂乱无章的现象。
进一步,所述电线与所述支架绝缘。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电线与支架绝缘,避免电能通过支架与大地直接连通,保证电车的电源供应,本申请中,可以利用绝缘的铝合金电路通道,实现电线与支架的绝缘。
进一步,所述电路通道的下部设置有用于排水的通孔。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为了实现电力的输送,电路通道上方设置了开口,而在电路通道的下部设置通孔,能防止电路通道形成积水,影响功能和使用寿命。
进一步,所述车体包括车头和车身,所述车体的动力机构设置于所述车头。该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动力机构设置在车头,集中了动力装置对车身的影响,减小了乘客车厢区域的噪音和振动,提高了乘坐舒适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元鹏,未经元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6224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