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溶剂分类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559954.6 | 申请日: | 2015-07-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650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2-16 |
| 发明(设计)人: | 杨洋;王一丹;赵志国;秦校军;邬俊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3/10 | 分类号: | B01D3/1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溶剂 分类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溶剂回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溶剂分类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工业的快速发展,化学化工材料生物等各个领域的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消耗数量巨大的有机溶剂。使用这些溶剂会产生大量的对环境有害的废液。因此回收这些溶剂并且反复循环使用不仅是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溶剂回收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太阳能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可以被转化成多种能量形式(热能,电能,化学能等等)加以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与溶剂回收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最大化地实现节能减排,完成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的三维统一。
目前已有利用太阳能进行溶剂回收的尝试。在公开号为CN102058988A的发明专利<太阳能溶剂回收器>中,太阳能光热效应被用于加热导热介质。但是,该发明所述装置对太阳能的利用仅限于槽式集热器的热量吸收。尽管使用了高沸点柴油作为导热介质,但是热量传递过程中的必然损失使得整个装置很难让高沸点溶剂沸腾并气化。另外,该发明使用的常压蒸馏技术的效率也远逊色于目前工业上常用的减压蒸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剂分类回收装置,将太阳能转化成热能和电能,从而达到高效的溶剂回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溶剂分类回收装置,包括回收系统3,
所述回收系统3包括:
蒸馏室3e;
通过串联的冷凝管道3j与回收管道3g与蒸馏室3e相连接的真空泵3a;以及
连接在回收管道3g上的相互并联的若干回收罐3i;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从而向蒸馏室3e提供高温导热介质的光热系统1;以及
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从而向真空泵3a供电的光伏系统2。
所述光热系统1包括:
真空集热管组1b;
向真空集热管组1b提供光照的聚光镜场1d;以及
与真空集热管组1b通过输油管道1c相连接的储油罐1a;
其中:
所述储油罐1a通过低温油管道6连通蒸馏室3e;
所述真空集热管组1b通过高温油管道4连通蒸馏室3e。
所述聚光镜场1d采用槽式,塔式,碟式或者线性菲涅尔式;
所述真空集热管组1b采用复合抛物面聚光器型集热管;
所述储油罐1a采用不锈钢或者塑料储油罐。
所述高温油管道4的管壁采用绝热保温材料。
所述光伏系统2包括:
太阳能电池组件2a;以及
与太阳能电池组件2a通过电导线一2b相连接的蓄电池组件2c;
其中:
太阳能电池组件2a和蓄电池组件2c均通过电导线5连接真空泵3a实现综合供电。
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2a采用单晶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或者有机和高分子太阳能电池;
所述蓄电池组件2c采用铅酸蓄电池、镍氢蓄电池或者锂离子电池。
所述无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为铜铟镓硒或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
所述蒸馏室3e还设置有进液口3d,进液口3d上连接有进液阀3c,进液阀3c在进液结束后应当关闭以便保持回收系统3在工作时的低压状态。所述蒸馏室3e和回收罐3i之间还设置有冷凝管道3j和回收管道3g。所述蒸馏室3e和冷凝管道3j之间还设置有温度计3f。冷凝管道3j使蒸馏室3e产生的蒸汽凝结液化,回收管道3g将液化后的溶剂输送到回收罐3i。所述真空泵3a和回收管道3g之间还设置有压力表3b。所述回收罐3i的数量不小于回收的有机溶剂的种类,并且每个回收罐3i设置一个回收阀门3h。
所述冷凝管道3j分为两层,内层与蒸馏室3e和回收管道3g连接,用于传输蒸汽以及蒸汽冷凝成的溶剂,外层用于放置冷凝材料来降低内层温度,使蒸汽在内层冷却凝结成液体。
利用所述溶剂分类回收装置的溶剂分类回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利用光热系统1,将太阳能转换成热能,加热后的高温导热介质送往蒸馏室3e;同时,利用光伏系统2,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向真空泵3a供电;
将待回收的混合试剂送往蒸馏室3e,与高温导热介质在蒸馏室3e进行换热;
高温导热介质换热后变为低温介质,回送至光热系统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未经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5995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