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车辆发动机余功对电瓶闪充电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523334.7 | 申请日: | 2015-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998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27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忠;杜文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双鹿车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25/00 | 分类号: | B60K25/00;F02B61/06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陈其霞 |
地址: | 2353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车辆 发动机 电瓶 充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能量管理领域,涉及车辆发动机余功采集利用,具体是—种利用车辆发动机余功对电瓶闪充电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燃油机动车行过程中,存在下列弊端:1、在行驶过程中因路障会岀现频繁的刹车,在刹车时车速惯性反驱动锥齿轴转速会高于发动机传动轴的转速,此时发动机不对车辆做功,处于空转状态;浪费了大量的燃油,且又污染环境,而且也因磨损会减少发动机的使用寿命。2、常规开车人们习惯小油门怠速等候红灯及上下车,此时发动机仍在耗油运转中。3、在平坦路面滑行及下坡时,车辆处于惯性、重力行驶状态,此时发动机虽然在转动,但对车辆不在做功。在石油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数亿辆燃油车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操作,加巨了燃料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怎样减少污染降低油耗成为国、内外汽车制造商急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车辆生产制造厂在生产内燃机驱动车辆,只着重车辆内燃机的节能、降排,尚未见到把发动机剩余、闲置功率用于电瓶闪充电的报道。
在油电混合驱动车辆上,国内外生产商只是在车辆配置电瓶上加大电池容量,增加车辆续程。也未见到利用将车辆发动机的剩余、闲置功给用于电瓶闪充电的报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种利用车辆发动机剩余、闲置功对电瓶闪充电的装置,本装置在不改变原车结构的情况下,增加一些简单零件、电路,即可做到利用车辆发动机的剩余、闲置功对电瓶闪充电。
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利用车辆发动机余功对电瓶闪充电的装置,所述车辆的发动机主传动轴通过万向节连接有锥齿轴4,其特征在于:紧挨着万向节,所述锥齿轴4上依次安装有内花键式套一1、内花键式套二5以及锥齿轴壳体9,所述内花键式套二5固定安装在锥齿轴4上,所述内花键式套一1与内花键式套二5轴向滑动配合安装在内花键式套二5一侧,所述的锥齿轴壳体9固定安装在锥齿轴末端,位于内花键式套二5另一侧;
所述内花键式套一1一端和万向节直接连接,另一端通过半圆凸起端面与内花键式套二5轴向滑动配合安装,所述内花键式套二5与内花键式套一1的半圆凸起端面配合安装的为半圆凹进端面,所述的半圆凸起端面与半圆凹进端面的轴向接触间隙面之间设有弹簧20;
所述半圆凹进端面与半圆凸起端面上分别设有触点一3和触点二2,所述内花键式套二5上安装有金属滑环一7和金属滑环二8,所述金属滑环一7和金属滑环二8分别通过滑环导线一6和滑环导线二15连接触点一3和触点二2;
所述锥齿轴壳体9上安装有碳刷固定支架12,所述碳刷固定定支架12上安装有碳刷一11和碳刷二10,碳刷一11和碳刷二10一端分别安装在金属滑环一7和金属滑环二8上,实现与触点一3和接触点二2的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碳刷导线二14和碳刷导线一13分别连接至励磁控制器16上,所述励磁控制器16上连接有硅整流发电机17,所述硅整流发电机17经稳压整流器控制器18连接电瓶1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发动机剩余、闲置功闲回充电瓶技术,适用二轮车、三轮车、四轮车、多轮驱动、前驱、后驱、偏驱车,燃油发动机、燃气发动机驱动的各种车辆,适用于油、电两用,油、电、气三用的等驱动车辆上使用。在车辆的传动方式上,本实用新型适用以皮带传动、链条传动、齿轮传动、传动轴传动、液体传动、气体传动的车辆上安装使用,均能达到利用发动机剩余功、闲置功对电瓶闪充电的应用。本技术的发明及应用,可以解决上述弊端。减少燃油车的耗油量及少排放。对环境保护起到少污染,降低行程中的耗油量,在相同的行程中,可节省燃油三分之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2是本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在图1中:1内花键式套一、2触点二、3触点一、4锥齿轴、5内花键式套二、6滑环导线一、7金属滑环一、8金属滑环二、9锥齿轴壳体、10碳刷二、11碳刷一、12碳刷固定支架、13碳刷导线一、14碳刷导线二、15滑环导线二、16、励磁控制器、17发电机,18稳压整流控制器,19蓄电瓶。
在图2中:2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双鹿车业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双鹿车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5233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教练车安全控制电路
- 下一篇:汽车油箱泄油弹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