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光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478540.0 | 申请日: | 2015-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7857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18 |
| 发明(设计)人: | 黄新杰;邓舜文;王舜 | 申请(专利权)人: | 浚洸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14/06;F21Y10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刘淑敏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光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变焦效果的发光系统。
背景技术
光的传播可分为光的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光的折射,如手电筒、前车灯等,利用该等光传播特性,使得光束集中、单点照明度提高的灯具,令使用者在光投射标的上能够获得较佳的照明效果;再者,如方向灯、车尾灯等,则利用该等光传播特性,使得光束分散、照明区域广度提升的灯具,使后方或侧方的人车均能看到灯具的提示效果。
发光二极管(LED)是一固态的半导体组件,利用电子电洞的相互配合将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属于冷光发光,具有体积小、反应速度快、使用寿命长、耗电量低、不发热、耐震性佳及无污染等优势,于现今环保意识抬头社会中,成为最热门的发光源。
目前市面上发光二极管照明灯具多搭配至少一透镜以调整发光二极管产生的光源的光型;然而,前述发光二极管照明灯具的发光二极管与透镜间的距离固定,藉以提供固定的照明角度(或称光型)的光源。换言之,传统发光二极管照明灯具的照明角度无法依据应用领域的不同而调整,致使整体实用性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系统,该发光系统具有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以改变光束的照明角度(或称光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发光系统,该发光系统用以朝向一平面投射一光束。发光系统包含一发光组件及一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发光组件产生光束,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位于平面及发光组件之间,并位于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用以改变光束的照明角度,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包含一第一透镜,第一透镜包含一出光部及一邻接于出光部的入光部,出光部的外径大于入光部的外径,入光部的外径随着远离出光部递减,入光部在相反邻接于出光部处形成有一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变照明角度装置可以改变发光系统的照明角度,藉此,发光系统可以依被照射物的不同而改变其光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另一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于第一操作状态之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于第二操作状态之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之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于第一操作状态之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之发光系统于第二操作状态之剖视图。
图11为对应本实用新型之发光系统在一特定状态下的配光曲线图。
图12为对应本实用新型之发光系统在另一特定状态下的配光曲线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1b、3发光系统
10、10b、30镜筒
100、100b、300容置空间
102、302上开口
104、304下开口
106、306内筒壁
108卡槽
110外筒壁
112底座
12、12b、32承载座
120外壁面
1200上表面
1202下表面
122卡挚部
124贯穿孔
126设置部
128固定部
14、34第二透镜
16、36第一透镜
160、360入光部
162、362出光部
164、3602凹槽
18、38发光组件
19、44电路板
20、20b、40带动件
200、400座体
202b、404连杆
200b座体
202螺杆
204、204b、402马达
206、206b平台部
208螺接部
3无线接收器
320固定臂
322支撑部
323卡挚件
342底面
344微透镜
363次透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浚洸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浚洸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4785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