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测试用的水恒温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369483.2 | 申请日: | 2015-05-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129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 发明(设计)人: | 赵帅;李自强;王善强;徐明;谢飞飞;王先瑞;邹纯;丁磊;喻春风;周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M15/02 | 分类号: | G01M1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江怀勤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测试 恒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测试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测试用的水恒温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发动机试验过程中,发动机的运转会使水循环系统产生水蒸气,若不及时排出会逐渐积累,导致系统内压力过大、发动机运转故障等问题。
现有技术的发动机的试验装置中,在发动机的出水管路中设置有膨胀水箱,膨胀水箱可将发动机出水管路内的部分气体排出,同时维持系统内压力稳定,然而,当膨胀水箱内的压力低于系统压力时,则膨胀水箱关闭,发动机出水管路内的气体则无法排出,从而导致水温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测试用的水恒温装置,可及时将发动机出水管路内的气体排出,以维持发动机水循环系统的温度恒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发动机测试用的水恒温装置,包括连通于发动机的出水管路的进水口、与外界大气连通的排气腔,和随着所述水恒温装置内水位上升或下降的浮子,所述排气腔内设有与其滑接的密封销,所述密封销上设有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密封销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浮子固接,在液体的浮力作用下,所述浮子驱动所述密封销分别位于所述排气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端,所述水恒温装置连通于所述排气腔以排出气体;在所述第二端,所述密封销密封于所述排气腔。
优选的,所述密封销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一侧设有过滤结构。
优选的,所述过滤结构包括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套装并固定于所述密封销的端部。
优选的,还包括连接杆,所属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浮子固接,另一端与所述驱动连杆固接。
优选的,所述浮子为锥形壳体结构,内设第一空腔,其大端与所述驱动连杆固接,小端为自由端。
优选的,所述进水口还设有伞形端盖,所述伞形端盖设有缺口,水流自所述缺口进入所述水恒温装置内。
优选的,所述伞形端盖的顶部还设有缓冲凹槽。
优选的,所述伞形端盖包括圆锥体结构的尖顶,和连接于所述尖顶大端的筒状体,所述尖顶内设有圆锥体结构的第二空腔,所述缓冲凹槽形成于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缺口自所述筒状体的第一端面并沿所述筒状体的轴向延伸,且与所述筒状体的第二端面相接。
优选的,所述缺口设有两个,两所述缺口分别设于所述进水口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测试用的水恒温装置,包括连通于发动机的出水管路的进水口、与外界大气连通的排气腔,和随着所述水恒温装置内水位上升或下降的浮子,所述排气腔内设有与其滑接的密封销,所述密封销上设有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密封销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浮子固接,在液体的浮力作用下,所述浮子驱动所述密封销分别位于所述排气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在所述第一端,所述水恒温装置连通于所述排气腔以排出气体;在所述第二端,所述密封销密封于所述排气腔。采用此技术方案,当带有气泡的水流自进水口进入水恒温装置,气体上升,水位下降,浮子随着水位的下降逆时针转动,并通过驱动连杆带动密封销向第一端运动,水恒温装置内的气体进入排气腔并被排出;反之,当水流内气体减少,水位上升,浮子上升并顺时针转动,带动密封销向第二端运动,密封销密封于排气腔,实现了发动机出水管路中的气体的及时排出,维持了发动机水循环系统的温度恒定,较现有技术中利用膨胀水箱排气的方案相比,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水恒温装置与发动机水循环系统的连接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水恒温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伞形端盖的一个实施例的轴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进水口;20-排气腔;21-第一端;22-第二端;221-排气口;30-浮子;40-密封销;50-驱动连杆;60-过滤结构;70-连接杆;80-伞形端盖;81-缺口;82-缓冲凹槽;83-尖顶;84-筒状体;100-水恒温装置;200-出水管路;300-球阀;400-热交换单元;500-比例三通调节阀;600-加热装置;膨胀水箱-700;发动机-800。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3694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