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门防撞梁及防撞车身有效
申请号: | 201520289372.0 | 申请日: | 2015-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6745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B62D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陶敏;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门 防撞梁 撞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门的防撞结构,具体涉及一种车门防撞梁及防撞车身。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在交通事故中对乘员的安全保护性能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用户的重视。因此,如何在碰撞事故中最大程度地减小驾驶舱的变形,从而降低对乘员的伤害,一直是车身结构设计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由于汽车侧面空间较为狭窄,因此不利于安装结构较为复杂的构件来吸收碰撞能量,汽车侧面成为车体中强度较为薄弱的部分。为了提高汽车的侧碰安全性能,通常都会在车门内侧设计侧防撞梁。目前,常见的侧防撞梁通常设计为“一”字型结构。
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2294644 U的专利公开一种防撞梁,其整体为长条状,通过将纵截面设计为具有至少一个V形区域来提高抗弯性能。又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3780277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梁,其整体呈管状,通过采用变截面方式使防撞梁的中间位置厚度大于防撞梁两端位置的厚度,从而保证防撞梁具有足够的抗冲击性能。然而,上述防撞梁均存在保护面积小、车门在发生侧碰时存在向上翻起和倾入等不良现象,从而易对乘员造成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防撞梁及防撞车身,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防撞梁保护面积小、车门在发生侧碰时存在向上翻起和倾入而易对乘员造成危害等技术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防撞梁,包括本体板、连接板和配合部,所述连接板第一表面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本体板的第一表面上并与所述本体板呈T字型设置,在所述连接板第一表面的另一端设有连接部,所述配合部可拆卸式地连接在所述连接部上并自所述连接部垂直伸出。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第一表面的一端焊接或铆接在所述本体板的第一表面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拆卸式地连接为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为带内螺纹的螺母,所述配合部具有头部和尾部,所述头部具有与所述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尾部呈锥形。
进一步地,所述本体板的厚度为2-3mm,所述连接板的厚度为2-3m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防撞车身,具有车门和侧围,在所述车门的内侧设置有上述任一所述的车门防撞梁,在所述侧围上设有配合口,在车门关闭状态下,所述车门防撞梁的配合部插设于所述配合口中。
进一步地,所述车门防撞梁的本体板横跨于所述车门的宽度方向上。
进一步地,所述车门防撞梁倾斜地设置在所述车门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车门防撞梁与所述车门点焊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车门防撞梁设计为“T”字型结构,通过在本体板上设置连接板,从而增大了保护面积;此外,通过在连接板上设置连接部和配合部,从而在车门关闭状态下使配合部与侧围连接固定,该车门防撞梁在车体发生碰撞时具有良好的能量传递效果,能够合理分散撞击能量,从而减小车门的上翻变形及车门倾入量。
本实用新型的防撞车身结构简单、合理、适合大规模生产,特别是其在车门内侧设置有上述车门防撞梁,有利于保护乘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防撞梁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撞车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门防撞梁,包括本体板1、连接板2和配合部4,连接板2第一表面的一端固定在本体板1的第一表面上并与本体板1呈T字型设置,在连接板2第一表面的另一端设有连接部3,配合部4可拆卸式地连接在连接部3上并自连接部3垂直伸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将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形成的面积设为表面,即本体板1和连接板2均具有两个表面,将其中任一表面设为第一表面,将与第一表面相对的另一表面设为第二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28937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行人保护汽车车外气囊装置
- 下一篇:一种WIFI传输方式的倒车摄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