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8X4长头清障车底盘有效
申请号: | 201520158090.7 | 申请日: | 2015-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5269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代伟亚;马鑫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P3/12 | 分类号: | B60P3/12;B62D2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智圆行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31 | 代理人: | 王希刚 |
地址: | 2502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x4 清障车 底盘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重型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8X4长头清障车底盘。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长头车主要用于公路牵引,一般都进行轻量化设计,车架采用单层车架,宽度较窄,适用于牵引车。但是如果改装成重型清障车,其车架就会相对薄弱,因重型清障车承载较重,车架宽度较窄,也不利于保持整车稳定。且原来的驾驶室后悬减震器支架与整车前悬减震器支架相对独立,占用空间比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8X4长头清障车底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的:一种8X4长头清障车底盘,包括驾驶室和与驾驶室连接的车架,其中,所述驾驶室为长头驾驶室;
所述的车架由两侧的车架纵梁和连接所述车架纵梁的连接架固定构成,所述车架纵梁为由主纵梁以及与所述主纵梁内侧贴合的副纵梁构成的双层车架纵梁;
所述车架的右侧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电瓶箱、储气筒和备胎,所述车架的左侧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有消音器、尿素箱和燃油箱;
位于所述驾驶室下方部位的车架设置有第一、二车轮轴,以及由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一、二车轮轴的位于车架后端下的第三、四车轮轴,所述第一、二车轮轴的前桥两端由钢板弹簧与所述车架纵梁固定,所述三、四车轮轴的后桥两端由钢板弹簧与所述车架纵梁固定;
所述第二车轮轴的前桥连接有一体减震装置,所述一体减震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前桥两端的整车前悬减震器,位于所述驾驶室两侧并与驾驶室后横梁两端的驾驶室纵梁托架连接的驾驶室后减震器,以及设置在所述车架纵梁外侧的一体支架,所述一体支架连接所述整车前悬减震器和所述驾驶室后减震器。
整车安装的时候,所述车架上方设置有清障车上装,所述清障车上装右侧设置有开启电瓶箱、储气筒的操作门,左侧设置有开启消音器、尿素箱和燃油箱的操作门。
其中,所述一体减震装置包括:
位于所述驾驶室后部两侧的驾驶室后减震器,所述驾驶室后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驾驶室后横梁两端的驾驶室纵梁托架连接;
位于所述第二车轮轴的前桥两端上的整车前悬减震器,所述整车前悬减震器由减震器下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车轮轴的前桥的两端;
连接所述整车前悬减震器和所述驾驶室后减震器的一体支架,所述一体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所述驾驶室后减震器的下端与所述整车前悬减震器的上端分别与所述一体支架的下部连接,两侧的所述一体支架的上部由横拉杆分别连接所述驾驶室后横梁的中部,一体支架的上端设置有橡胶限位块。
其中,所述一体支架包括:与所述车架纵梁外侧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有平行的两个侧板,所述侧板的一端有连接所述横拉杆的螺栓孔;所述侧板的另一端有连接所述驾驶室后减震器的套筒以及连接所述整车前悬减震器的螺栓孔,两个侧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其中,所述一体支架、所述驾驶室后横梁的中部分别和所述横拉杆螺栓连接,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圈。
其中,所述安装板、所述侧板、所述套筒、所述加强筋焊接为一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的8X4长头清障车底盘的一体减震装置,其中,包括:
位于所述驾驶室后部两侧的驾驶室后减震器,所述驾驶室后减震器的上端与所述驾驶室后横梁两端的驾驶室纵梁托架连接;
位于所述第二车轮轴的前桥两端上的整车前悬减震器,所述整车前悬减震器由减震器下支架固定于所述第二车轮轴的前桥的两端;
连接所述整车前悬减震器和所述驾驶室后减震器的一体支架,所述一体支架固定于所述车架纵梁的外侧,所述驾驶室后减震器的下端与所述整车前悬减震器的上端分别与所述一体支架的下部连接,两侧的所述一体支架的上部由横拉杆分别连接所述驾驶室后横梁的中部,一体支架的上端设置有橡胶限位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的一体减震装置的一体支架,其中,包括: 与所述车架纵梁外侧连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有平行的两个侧板,所述侧板的一端有连接所述横拉杆的螺栓孔;所述侧板的另一端有连接所述驾驶室后减震器的套筒以及连接所述整车前悬减震器的螺栓孔,两个侧板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1580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凝土运输自卸车遮阳装置
- 下一篇:公交车防护栅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