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减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520080727.5 | 申请日: | 2015-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371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富豪;于学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16F6/00 | 分类号: | F16F6/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5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减振装置,属于汽车零件。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路面凹凸不平的时候,此时汽车需要强力的减振装置,但是现在的减振装置一般都使用液压减振,液压减振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导致其体积一般较大,而且不容易维护,在高速振动以及低温的状态下,稳定性不太好。现有的减振装置体积太大,导致本身重量也大,使得汽车总体重量大,而且极大降低了可以使用的空间。现有的减振装置更换负责,由于现有减振装置体积大拆卸不易,使得更换与维护负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体积小,维护容易的汽车减振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汽车减振装置包括空气分离器,用于分离出空气中的氮气;液氮发生器,将所述空气分离器分理出的氮气液化;超导线圈,用于产生强磁场;第一冷却机构,使用所述液氮发生器的液氮冷却所述超导线圈;超导盘,抵抗所述超导线圈产生的磁场;第二冷却机构,使用所述液氮发生器的液氮冷却所述超导盘;支撑结构,用于支撑所述超导线圈;以及耐冷橡胶柱,设置于所述超导线圈与所述超导盘之间。使用电磁减振可以极大降低装置的体积,而且稳定性更好,因为使用了超导线圈使得磁能密度更高,有助于减小体积。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分离器包括增压器、分离膜以及解压器,所述增压器、所述分离膜和所述加压器依次连接。增压器可以增加空气的压力,提高膜分离的处理速度,加压器可以降低后续处理和输送过程中的管道要求。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液氮发生器设置有动力轴和压缩器,所述动力轴连接所述汽车的发动机。使用汽车本身的动力,直接连接发动机,提高了能量使用效率。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超导线圈使用陶瓷形超导材料,所述超导材料的次外层包裹有碳纤维加强的PE层,所述超导材料的最外层包裹有能反射红外线的涂层。陶瓷超导材料力学性能不行,所以使用碳纤维加强的PE层增强,所述超导材料的最外层包裹有能反射红外线的涂层,降低碳纤维加强的PE层的热应力。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冷却机构包括第一冷泵和除气结构。防止第一冷却机构中的氮气堵塞。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结构为带有固定结构的空心圆柱状结构,所述固定结构为卡套。空心圆柱状结构可以提高结构强度,以及降低总重量。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耐冷橡胶柱的上端顶住支撑结构,所述耐冷橡胶柱的下端接触超导盘。耐冷橡胶柱可以防止超导线圈和超导盘碰撞的结构,耐冷橡胶可以在液氮泄漏的情况下还具有上述功能。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冷却机构包括第二冷泵和螺旋状结构冷凝管,所述螺旋状结构冷凝管设置于超导盘的内部。可以有效冷却超导盘,而且可以防止螺旋状结构冷凝与外界接触,增加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空气分离器设置有吸附除氧装置。可有降低空气中氧气含量,减小后续空气分离器的负担。
作为优选,本实用新型所述支撑结构设置有肋板,所述肋板竖直设置。肋板可以增强结构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新型的电磁减振技术,提高稳定性,减小体积,可以方便维护,更换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1-空气分离器,2-液氮发生器,3-超导线圈,4-第一冷却机构,5-超导盘,6-第二冷却机构,7-支撑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汽车减振装置包括空气分离器1、液氮发生器2、超导线圈3、第一冷却机构4、超导盘5、第二冷却机构6和支撑结构7。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分离器1,用于分离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本实施例的空气分离器1包括增压器、分离膜以及解压器,增压器、分离膜和加压器依次连接。增压器可以增加空气的压力,提高膜分离的处理速度,加压器可以降低后续处理和输送过程中的管道要求。增压器使用节流机构增压,分离膜为高分子膜。空气分离器1用于分离出空气中的氮气。空气分离器1吸取空气,然后经过增压器增压之后,进入分离膜分离,将氧气输送入发动机助燃,然后进入解压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工学院,未经盐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807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