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污物自动分类收集式鱼缸有效
| 申请号: | 201520010900.4 | 申请日: | 2015-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4092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闫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秀明 |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 |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 地址: | 黑龙江省大庆市龙凤***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污物 自动 分类 收集 鱼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养鱼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物自动分类收集式鱼缸。
背景技术
鱼缸是一种饲养鱼的水缸。现有鱼缸水管设置在缸体外侧,容易磕碰而且水流速度、流向固定,不可调节;再者,水管开口处距缸体较远,水流直接从管内向下流,噪音很大;此外,鱼缸的过滤性能较差,清洗不便,持续利用时间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污物自动分类收集式鱼缸,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污物自动分类收集式鱼缸,其特点是包括缸体,所述的缸体下方固连有滤槽,滤槽底部设置有托环,滤槽一侧设置有排污管,滤桶安装在托环上,滤桶上设置有单向阀,单向阀包括对应设置在滤桶两端的上单向阀和下单向阀,上单向阀和下单向阀通过连杆进行连接,连杆外围设置有连杆套管,连杆套管底部设置有流水孔,所述的滤桶上方设置有桶盖,桶盖上设置有排气孔和污水孔,桶盖与滤桶之间形成过水通道,所述的托环下方设置有水泵,水泵通过水管与设置在缸体上方的容器相连通,容器一侧设置有活性炭杯,容器下方设置有弯头。
所述的上单向阀上端还设置有吊环。
所述的排气孔设置在桶盖中部,所述的污水孔为沿桶盖圆周设置的多个。
所述的污水孔个数为15~25个。
所述的托环为上凸式结构设置在滤槽底部,滤桶底部卡在托环中。
所述的容器设置为多个,各容器高度依次降低,所述的活性炭杯设置在各容器之间,所述的弯头对应设置在最低的容器下方,弯头为360度自由旋转式结构。
所述的托环与滤桶接触面设置有密封垫。
所述的桶盖的高度为滤桶的1/4~1/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污物自动分类收集式鱼缸,其多个具有高度差的容器设置,使得水流依次降低流入缸体,避免噪音的产生;弯头的设置,可通过其自由旋转调节水流速度及流向;排气孔的设置,将滤槽内的气体排出,使得水流可上升进入过水通道;过水通道的设置,使得较大及较重的污物下降通过排污管排出,较小较轻的污物上升进入滤桶过滤,实现了污物的自动分类收集;吊环、单向阀和连杆的设置,缸体首次注水前要将上单向阀按下,通过连杆的作用就打开了下单向阀,这时污水不能从上单向阀直接进入水泵,只能经过滤桶内的生物滤材过滤后进入水泵。需要清洗滤桶的时候,提起吊环时上单向阀打开,下单向阀关闭,滤桶内的污水不能流出来,使缸体内水不被污染;水管设置在滤槽和缸体内部,避免磕碰;滤桶的设置,方便取出进行清洁,延长了可用时间;活性炭杯的设置,便于经常更换活性炭;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实现污物自动分类收集,有效保持水体清洁,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中所示:1.缸体,2.滤槽,3.托环,4.排污管,5.滤桶,6.单向阀,6-1.上单向阀,6-2.下单向阀,7.连杆,8.连杆套管,9.流水孔,10.吊环,11.桶盖,12.排气孔,13.污水孔,14.过水通道,15.水泵,16.水管,17.容器,18.活性炭杯,19.弯头,20.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所述的污物自动分类收集式鱼缸,其特点是包括缸体1,所述的缸体1下方固连有滤槽2,滤槽2底部设置有托环3,滤槽2一侧设置有排污管4,滤桶5安装在托环3上,滤桶5上设置有单向阀6,单向阀6包括对应设置在滤桶5两端的上单向阀6-1和下单向阀6-2,上单向阀6-1和下单向阀6-2通过连杆7进行连接,连杆7外围设置有连杆套管8,连杆套管8底部设置有流水孔9,所述的滤桶5上方设置有桶盖11,桶盖11上设置有排气孔12和污水孔13,桶盖11与滤桶5之间形成过水通道14,所述的托环3下方设置有水泵15,水泵15通过水管16与设置在缸体1上方的容器17相连通,容器17一侧设置有活性炭杯18,容器17下方设置有弯头19。
进一步,所述的上单向阀6-1上端还设置有吊环10。
进一步,所述的排气孔12设置在桶盖11中部,所述的污水孔13为沿桶盖11圆周设置的多个。
进一步,所述的污水孔13个数为15~25个。
进一步,所述的托环3为上凸式结构设置在滤槽2底部,滤桶5底部卡在托环3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秀明;,未经杨秀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2001090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