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风速衰减因子的风电场尾流确定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511035991.8 | 申请日: | 2015-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197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 发明(设计)人: | 姜文玲;冯双磊;王勃;王伟胜;刘纯;胡菊;宋宗朋;赵艳青;王铮;杨红英;张菲;李晓龙;孙辰军;魏明磊;汪宁渤;丁坤;路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风速 衰减 因子 电场 确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风速衰减因子的风电场尾流确定方法,包括:基于传统风电机组尾流模型,建立风速衰减因子计算公式;计算每台风机的尾流区域与尾流区域内全部格点的风速衰减因子;每台风机对应格点的风速衰减因子相乘,得到风电场的风速衰减因子;风电场风速衰减因子与来流风速相乘,得到风电场的风速值。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提出了风速衰减因子概念,采用风速比进行计算,由于核心计算过程中无需考虑来流风速,从而使风机可按照任意顺序进行计算,不会出现重复计算、遗漏计算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技术领域的计算方法,具体涉及一种采用风速衰减因子的风电场尾流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风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风力发电在电力系统中比重的持续增加,大型风电场通常由几百台甚至上千台风电机组组成。为准确分析风电场的发电能力及对下游风机的影响,风机的尾流计算越来越受到关注。
风机的尾流效应是指风经过风机后,由于风轮吸收了部分风能,风机下游风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突变减小;随着风向下游流动,在湍流混合作用下尾流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而风速逐渐恢复的现象。尾流效应对风速的影响与风电机组的风能转换效率、风电机组排布、风电场地形特点、风特性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尾流效应带来的风电场年发电量损失大约在2%-20%之间。此外,尾流效应还会引起湍流的增加,降低下游风机的寿命。
尾流模型是描述风力机尾流结构的数学模型,用于计算风力机尾流区域的风速分布。现有的尾流模型均为单机模型,其中Jensen模型、Larsen模型应用较为广泛。Riso实验室的N.O.Jensen基于理想风力机一维动量理论提出了适用于平坦地形的尾流模型。G.C.Larsen提出了一种基于普朗特湍流边界层方程的渐近式,该模型是欧洲风电机组标准II的推荐尾流模型。
在风电场尾流计算方面,由于风场规模一般不大,国外对于风机尾流叠加效应的研究较少。历史上,受计算条件的限制,国外出现了一些简化计算方法,如平方求和法、能量平衡法、几何求和法等。这些方法算法较为复杂,且将计算目标锁定在风机位置处,因而不适用于风电场全区域的尾流计算。近年来,随着我国风电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一些风电场的尾流计算方法。1)有的方法根据上游风机之间是否存在二次作用,分类建立模型。此类方法较为复杂,并仅能适用于特定的风机布局,且如果风向发生变化,原模型不再适用。2)有的方法采用动量守恒定理,建立风机动量吸收模型和下游动量补偿模型。此类方法的问题在于,尾流风速受到旋转叶片的搅动作用,是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单一的动量平衡能模拟的;此外,其模型的有效性尚未得到验证。
此外,由于传统的单机尾流模型都是根据上游风速计算下游风速,因而计算多台风机的尾流风速时,必须按照风速流经风机的顺序进行计算。但风机之间的尾流影响关系较为复杂,有的风机尾流覆盖下游多台风机,有的风机处于上游多台风机的尾流影响区内。此外,随着风向的变化,风机的相关性也发生变化。因而,已有的尾流叠加效应计算方法一般存在计算方案复杂、灵活性差、对尾流影响重复/遗漏计算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风速衰减因子的风电场尾流确定方法,该方法提出了风速衰减因子概念,采用风速比进行计算,由于核心计算过程中无需考虑来流风速,从而使风机可按照任意顺序进行计算,不会出现重复计算、遗漏计算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风速衰减因子的风电场尾流确定方法,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建立风速衰减因子计算公式;
2)确定每台风机的尾流区域与尾流区域内全部格点的风速衰减因子;
3)确定风电场的风速衰减因子;
4)确定风电场的尾流风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甘肃省电力公司风电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359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宠物形台灯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装饰变色灯具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