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巴比妥酸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1003646.6 | 申请日: | 2015-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18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查晓明;蓝斐;徐思远;周忱;徐云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03/06 | 分类号: | C07D403/06;C07D239/62;C07D405/06;C07D239/66;A61P35/00;A61P25/00;A61P31/12;A61P3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98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妥酸类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化学领域,具体涉及巴比妥酸类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作为组蛋白赖氨 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抑制剂的医药用途,特别是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大量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不仅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而且与表观遗传调控密切 相关。2004年,哈佛大学施扬小组发现了第一个组蛋白赖氨酸特异性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Demethylase1,LSD1),首次明确了组蛋白的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之间存在动态平衡, 分别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和组蛋白去甲基化酶调控,此发现开辟了组蛋白修饰机制及其药物 研究的新领域(Cell,2004,119,941-953)。LSD1是一种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adenine dinucleotide,FAD)依赖的去甲基化酶,属于氨基氧化酶家族,与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具有同源性,并能与CoREST、BHC80、HDAC1/2等形成复合物,去除组蛋 白3的第4位赖氨酸(histone3lysine4,H3K4)的单甲基或双甲基,导致基因转录的抑制;有趣的 是当LSD1与雄激素受体或雌激素受体结合时可参与去除组蛋白H3的第9位赖氨酸(histone3 lysine9,H3K9)的单甲基或双甲基,导致基因转录的激活。此外,LSD1还能与非组蛋白p53、 DNMT1等产生作用,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Nature,2007,449,105-108;Mol.Cell.Biol.2008, 28,5139-5146)。
研究发现,LSD1在白血病、乳腺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和肝癌等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对 肿瘤的分化、增殖、转移和侵袭具有重要作用(Nat.Rev.DrugDiscov.2014,12,917-930)。 因此,LSD1抑制剂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根据化学结构和作用模式的不同,LSD1抑制剂 可分为不可逆型和可逆型两类。不可逆型LSD1抑制剂中研究最多的是苯环丙胺类,其结构中 的苯环丙胺与FAD共价结合,从而不可逆地抑制LSD1活性。但不能排除与其他(甚至潜在的 尚未发现的)LSD1同源酶或FAD依赖的酶作用的可能性,这种基于共价结合作用机制的潜在 毒性使得LSD1不可逆抑制剂存在较大风险。可逆型LSD1抑制剂包括肽类、多胺类和其他类 小分子化合物(ExpertOpin.Ther.Targets,2012,16,1239-1249),但存在抑制作用不强、选择 性不高和对LSD1的特异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发现选择性强、高效低毒的LSD1可逆型抑制 剂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途径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LSD1介导的疾病例如肿瘤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病毒 性疾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本发明公开了一类巴比妥酸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如通式I所示的结构:
其中,R1、R2、R3代表氢、氨基、羟基、卤素、羧基、三氟甲基、甲基、甲氧基、乙基、乙氧基、异丙基、硝基或氰基中的任意一个;R4代表中的任意一个,其中R5代表单取代的羟基、氨基、甲基、甲氧基或卤素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双取代的羟基、氨基、甲基、甲氧基或卤素中的任意两个,或者三取代的羟基、氨基、甲基、甲氧基或卤素中的任意三个。
其中,作为本发明中的优选化合物,R1、R2、R3代表氢、氨基、卤素、三氟甲基、甲基、甲氧基或硝基的任意一个;X代表氧原子或硫原子;R4代表中的任意一个。
本发明中更为优选的化合物为: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了式I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当X为O时,式I化合物由反应式一所述的方法制备:
a.氰酸钾与苯胺或取代的苯胺1在乙酸和水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取代的脲类化合物2, 反应温度为零度至60℃,优先采用零度至室温作为反应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10036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