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冷却方法和冷却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997668.2 | 申请日: | 2015-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62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7 |
| 发明(设计)人: | 唐碧艳;崔健;严江;赵晓嵩;何思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罗满 |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坊***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冷却 方法 冷却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车辆的冷却方法及实施该冷却方法的冷却系统,该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预存车辆的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时冷却液的理论冷却温度,以及不同工况下所述冷却液达到该理论冷却温度时散热器的理论流通断面积;判断节温器的阀口是否开启,若是,则获取车辆的当前工况及发动机冷却液出口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并判断冷却液的当前温度与理论冷却温度是否相等,若是,保持散热器的当前流通断面积不变;若否,则调整散热器的当前流通断面积至其与当前工况下的理论流通面积相等。该冷却方法基于车辆不同工况在节温器开启后对散热器的散热能力实时调整,以使发动机长时间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冷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车辆的冷却方法和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排放以及燃油经济性有关先进科学技术陆续应用到了内燃机上,汽车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进一步提升的潜力也越来越有限,人们陆续将眼光转移到与发动机性能发挥强相关的一些系统上,诸如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燃油系统等。其中,冷却系统不仅与整车暖风、空调等密切相关,也同发动机燃烧、润滑有着重要联系,因此其重要性尤为突出。据研究表明:冷却系统带走的热量占发动机总热量的约30%、冷却风扇和冷却液泵等零部件功耗占发动机总功率的5%~10%。
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蜡式节温器及连接管路,其中,散热器和发动机的冷却液流道通过连接管路连通形成冷却液闭环循环流道,蜡式节温器安装于发动机的冷却液出口和散热器的冷却液进口之间,是根据冷却液温度的高低自动调节进入散热器的冷却液量,改变冷却液的循环范围,以调节冷却系的散热能力,保证发动机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显然,节温器可依据冷却液温度变化自动调节散热器的散热能力,以使发动机位于最佳工作状态。然而,在实践中,采用这种冷却系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分别为:
1、冷却系统的匹配一般按照满足极限工况来进行冷却系统的设计,然而绝大多数情况下,车辆运行在部分负荷以及一般环境温度下,所以冷却系统散热能力会存在一定的过剩,通常是冷却液实际温度低于发动机的最佳工作温度,导致发动机摩擦损失偏大,燃油经济性偏低等不利影响;
2、发动机节温器全开以后,冷却液温度取决于整车进风、冷却液泵流量、风扇转速等,无法实现基于实现发动机最优工作冷却液温的闭环控制。
有鉴于此,基于车辆不同工况如何实时调整现有冷却系统的散热量,以使发动机长时间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车辆的冷却方法,基于车辆不同工况如何实时调整现有冷却系统的散热量,以使发动机长时间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实施该冷却方法的冷却系统。
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辆的冷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00、预存车辆的发动机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时冷却液的理论冷却温度,以及不同工况下所述冷却液达到该理论冷却温度时散热器的理论流通断面积;
S10、判断节温器的阀口是否开启,若是,则进入步骤S20;
S20、获取车辆的当前工况及发动机冷却液出口处冷却液的当前温度,并判断冷却液的当前温度与理论冷却温度是否相等,若是,保持散热器的当前流通断面积不变;若否,则进入步骤S30;
S30、调整散热器的当前流通断面积至其与当前工况下的理论流通面积相等。
节温器的阀口开启后,该冷却方法根据车辆不同工况实时调整散热器的流通断面积,以使冷却液处于理论冷却温度,继而使发动机长时间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以便提高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另外,这种基于不同工况实施调整散热器散热能力的冷却方法,可避免现有技术中因散热能力过剩而引起的能量损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976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涡轮增压器控制负载偏差补偿方法
- 下一篇:车用风扇护风装置及该重型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