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效铜蚀刻剂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90431.1 | 申请日: | 2015-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246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博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3F1/34 | 分类号: | C23F1/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效 蚀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蚀刻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快速蚀刻铜而不腐蚀 包含铝、锌、锡、铟以及镓中的1种以上金属氧化物的高效铜蚀刻剂。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大画面化、高精细化的要求,显示器领域的电极布线存在 精细化的倾向,更细、更复杂的布线逼迫电极向电阻率更低的材料寻求低 电阻出路。由于铜的电阻率比常用的铝更低,因此以铜作为主要材料来制 造电极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目前的蚀刻剂市场中,日本走在了这个行业的前列,由于他们起步 较早,技术较为成熟,70%的国内市场都被日本的美格化学公司和三菱瓦斯 化学公司所占据。这些进口产品能有效去除铜面脏物,蚀刻后的铜面均匀, 且能形成极为细小的凹凸表面,这对生产高质量的线路板起关键作用。而 国产的蚀刻剂普遍存在蚀刻不均匀、去脏能力差、表面抛光效果不好、Ra 值低等缺陷,不能很好的满足生产需要。
同时,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铟镓锌(IGZO)等 一系列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的发展使电极结构更加复杂化,铜和以上金 属氧化物可能在电路板上混用。因此,在进行蚀刻制造电路板时,蚀刻剂 需要有选择性地浸蚀电极材料,即蚀刻剂在蚀刻铜层的时候需要避免浸蚀 氧化层。对于这种新型的铜蚀刻剂的研究,日本MEC公司于2011年在中国 申请了发明“蚀刻剂及使用它的蚀刻方法”(授权号:CN102560497B)。 然而在蚀刻速度方面还有一些欠缺,而且反应到最后铜层表面粗糙度会逐 渐增大乃至影响产品性能。
本发明就是为了提供一种高效铜蚀刻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快速蚀刻铜而不腐蚀包含铝、锌、 锡、铟以及镓中的1种以上金属氧化物的高效铜蚀刻剂。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高效铜蚀刻剂,包含以 铁计为0.3-4wt%的三价铁盐、以氮计为0.2-3wt%的铵盐、6-15wt%的有机碱 和余量的去离子水。
具体的,所述三价铁盐选自硫酸铁、氯化铁、溴化铁、硝酸铁中的一 种。
具体的,所述铵盐选自硫酸铵、硫酸氢铵、碳酸铵、碳酸氢铵、硝酸 铵、氯化铵、溴化铵、羧酸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具体的,所述有机碱选自胺类化合物、咪唑类化合物、吡唑类化合物、 碱金属醇盐、碱金属羧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的,所述碱金属醇盐由钠或钾与C1-C3的一元醇或多元醇生成。
进一步的,所述碱金属羧酸盐由钠或钾与C1-C4的一元羧酸或多元羧酸 生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铵盐与有机碱的复配维持溶液弱碱性,促进铜的浸蚀且 不损伤氧化层;
2、缓释氨与二价铜离子络合,促进反应平衡移动,带来铜蚀刻加速, 防止铜腐蚀面变得粗糙。
具体实施方式
铜蚀刻中的主要反应为:
①2Fe3++Cu→2Fe2++Cu2+;
其中生成的铜离子参与副反应:
随着铁离子不断消耗和铜离子的不断生成,反应①逐渐放缓,而反应 ②逐渐加快,最终将会在铜层表面达到平衡,但这样会使铜层表面逐渐变 得粗糙,这将会影响产品导电性能。
有机碱水解后常带有弱碱性,而铵盐在弱碱性溶液中存在生成氨水的 平衡反应:
而碱性环境下,氨水能很快与铜离子发生络合反应:
④Cu2++4NH3·H2O→[Cu(NH3)4]2++4H2O;
由于反应④速度很快,因此蚀刻中铜离子和氨水能很快地被消耗掉, 因此反应②的正向反应被抑制,而反应③的正相反应被促进,反应③带来 的PH值降低问题又会被有机碱的水解缓冲,这样反应液能较久地保持弱碱 性,避免氧化层遭到腐蚀。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10的铜蚀液配比见表1:
表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博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博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904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表面防腐剂
- 下一篇:一种纳米级核壳结构超级铝热剂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