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溶解性酞菁锌的制备及近红外发光性能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76104.0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3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贾坤;周雪飞;刘孝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87/22 | 分类号: | C07D487/22;C09K1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解性 酞菁锌 制备 红外 发光 性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发光材料领域,涉及一类高溶解性酞菁锌的合成方法和近红 外发光性能研究。
背景技术
酞菁化合物是一类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芳杂环分子,具有18个π电子的共轭 大环结构。正是由于这种高度共轭的分子结构和独特的二维π电子离域特性,赋 予酞菁化合物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酞菁化合物的研究起源于1907年英国的A. Braun和T.C.Tcherniac在研究邻苯二甲酰亚胺与邻氰基苯甲酰胺性质中的一个意 外发现;随后德国弗莱堡大学的H.deDiesbach和E.vonderWeid于1927年成功 合成了第一个酞菁金属配合物-酞菁铜,次年酞菁铁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染料和涂 料被成功开发出来;直到1934年,R.P.Linstead对酞菁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进行 了系统的研究,并首次使用phthalocyanine命名该类化合物,同时确定了酞菁环含 有四个异吲哚单元,整体是一个具有高度共轭π电子的大环平面分子。
酞菁化合物具备丰富的可反应性,其基本骨架是由四个异吲哚单元通过氮原 子桥联而成,在紫外区350~400nm及可见光600~800nm区域内呈现强烈的吸收 带,分别被命名为B带和Q带。酞菁化合物除了在其外围的苯环上可进行不同位 置的取代之外,其中心空腔可以与80余种金属及非金属元素进行络合,同时中心 非金属原子还可连接轴向配体。因此,通过适当的分子设计,将特定的取代基或 者金属原子引入酞菁环,可以获得具备特殊光、电、磁性能的酞菁及酞菁络合物。
酞菁锌是一类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金属酞菁络合物,由于酞菁锌具备可调的 荧光量子产率和单线态氧产生效率,目前被应用于生物成像、分析传感、光动力 治疗及太阳能电池等高科技领域。但是,目前所报道的酞菁锌化合物大多数只溶 解于强极性有机溶剂,尽管有水溶性酞菁锌的相关报道,但是所涉及的化学合成 步骤复杂,产率较低,并且在水溶液中的光学性能由于酞菁分子强烈的聚集作用 而明显降低。因此,开发一类易于合成的高溶解性酞菁锌具有实际的应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类具有高溶解性酞菁锌的制备及近红外发光特性。所提供的易 溶性酞菁锌化合物,其合成方法简单,产率高,具备近红外发光的特性,同时其 在不同溶液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聚集行为,从而具备不同的荧光发射强度。特别 是其水溶液在纳米金棒的作用下,近红外荧光发射强度增强,因此,该类酞菁锌 在生物成像、光动力治疗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价值。
本发明技术方案是:
(一)酞菁锌的分子结构。
酞菁锌由荧光性邻苯二甲腈衍生物的成环反应得到,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
其中Ar代表:
中的一种或几种;
B代表:-COOH和-CN的一种或几种
(二)高溶解性酞菁锌的制备方法。
一种具有近红外发光特性的高溶解性酞菁锌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溶剂200-400mL、邻苯二甲腈前驱体40mmol、锌源5.3mmol,依次 加入至带有搅拌和加热装置的反应容器中,搅拌至完全溶解。
(2)向步骤(1)所述反应容器中加入催化剂200mg,搅拌至完全溶解,并 加热至溶液颜色变绿。
(3)将步骤(2)所述反应器继续加热,并控制反应温度在155-160℃,恒 温条件下反应3-10小时。
(4)反应结束后,将步骤(3)中的反应液倾入去离子水中沉淀、过滤,用 热甲醇洗涤后再充分干燥,获得酞菁锌粗产物。
(5)将步骤(4)所述的粗产物通过硅胶柱层析方法进行提纯,展开剂为四 氢呋喃与石油醚的混合溶剂,体积比为3:1-5:1,得到腈基化酞菁锌的纯产物。
(6)取步骤(5)所述的腈基化酞菁锌提纯产物100mg,连同30mL1mol/L 的NaOH溶液加入带有磁力搅拌、冷凝装置和加热装置的反应容器中,温度控制 在100℃,反应12-24小时,得到羧基化的酞菁锌碱性水溶液。
(7)取步骤(6)所述的碱性水溶液10mL,向其中加入1mol/L的HCl溶液, 调节pH值至中性,经过离心、洗涤、抽滤及乙醇洗涤得到水溶性酞菁锌固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61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药用二萜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JAK抑制剂托法替尼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