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微测辐射热计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975460.0 申请日: 2015-12-23
公开(公告)号: CN105486414A 公开(公告)日: 2016-04-13
发明(设计)人: 杨俊;汤林龙;冯双龙;魏兴战;史浩飞;杜春雷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主分类号: G01J5/20 分类号: G01J5/20;H01L31/09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400714 *** 国省代码: 重庆;85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石墨 辐射热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光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微测辐射热计。

背景技术

红外成像是现代国防军事的重要技术,方便官兵在夜晚、烟雾、雾天中的观 察作战。目前广泛应用的红外成像技术包括制冷和非制冷两类,其中制冷型红外 成像由于需要复杂的制冷设备,而导致系统笨重,不易于单兵作战。非制冷红外 成像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其中以氧化钒为敏感单元的微测辐射热计非 制冷红外成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但是,氧化钒自身的吸光性能较 差,需要借助氮化硅等红外吸收材料以及复杂的光学腔体结构。此外,传统的微 测辐射热计的探测波段单一(8~12um),不能实现宽波段(3~12um)。

石墨烯,目前最先进的二维纳米材料,能够赋予光电器件崭新的特性、崭新 的功能、崭新的概念。它同时具备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热学性能。尤其地, 石墨烯具有宽波段吸收能力(从可见光波段到远红外),单层石墨烯能够吸收 2.3%的光。因而,一定厚度和结构尺寸的石墨烯能够实现宽波段非制冷红外探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石墨烯微测辐射热计,解决现有微测辐射热 计工艺复杂、红外吸收波段窄、红外吸收率低等问题,实现非制冷宽波段、低成 本红外探测。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石墨烯微测辐射热计,包括硅基底、悬空孔、悬空支撑 层、金属电极引线、红外敏感层、石墨烯保护层、悬空支撑层微孔;

所述的硅基底为常规半导体硅片,硅基底上面分布有悬空孔;

所述的悬空支撑层,置于悬空孔上方,其材料包括氮化硅、二氧化硅、聚合 物弹性体或者其中二者的组合,厚度为20nm~5um;其中所述的聚合物弹性体 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氨酯弹性体、硅橡胶、聚氨酯橡胶中的一种;

所述的红外敏感层是采用石墨烯作为宽波段红外吸收敏感层,红外敏感层置 于悬空支撑层上方,石墨烯的厚度为5nm~1000nm,石墨烯的形态包括石墨烯 薄膜、石墨烯纳米墙以及石墨烯微片等;

所述的石墨烯保护层,用以在制备工艺和使用过程中保护石墨烯免被破坏, 具体材料包括氮化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等,其厚度为10nm~500nm;

所述的悬空支撑层微孔为矩形盲孔,深度为1~100um,通过常规的微纳加 工手段实现,包括光刻、刻蚀等。

所述的石墨烯薄膜是通过CVD制备,并转移至悬空层上方,通过多次转移 方式获得不同厚度石墨烯薄膜。

所述的石墨烯纳米墙是通过PECVD或者MPCVD方式制备,可以直接在悬 空层上沉积,也可以在其他基底上制备后转移至悬空层上方,石墨烯纳米墙的厚 度可以通过生长工艺控制。

所述的石墨烯微片是通过溶液旋涂的方式沉积在悬空层上方,通过溶液的浓 度、旋涂转速控制石墨烯厚度。

所述的石墨烯微测辐射热计单元器件的尺寸为15×15um2~200×200um2, 石墨烯敏感单元的填充因子为50%~95%。

所述的石墨烯微测辐射热计可以实现n×m阵列焦平面的器件制备,其中 n=1,2,3…的整数,m=1,2,3…的整数。

本发明提高了红外探测灵敏度,结构简单,成本低,且具有优异的非制冷宽 波段红外探测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石墨烯微测辐射热计单元器件结构截面图,其中101为硅基底,102 为悬空孔,103为悬空支撑层,104为金属电极引线,105为石墨烯红外敏感层, 106为石墨烯保护层,107为悬空支撑层微孔;

图2为石墨烯微测辐射热计单元器件结构平面图,其中101为硅基底,103 为悬空支撑层,104为金属电极引线,105为石墨烯红外敏感层,106为石墨烯 保护层;

图3为石墨烯微测辐射热计阵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石墨烯微测辐射热计单元器件结构截面图如图1、单元器件结构平 面图如图2以及石墨烯微测辐射热计阵列图3,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 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在硅片基底101上通过光刻、刻蚀等微纳加工手段制备矩形盲 孔作为悬空孔102阵列,该悬空孔102的深度为1um,孔的特征尺寸为 18um×18um,阵列的填充因子为8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754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