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微型马达引线焊接的自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69937.4 | 申请日: | 2015-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97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良;朱咸强;肖乾亮;张钏钏;马辉;冯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31/02 | 分类号: | B23K31/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张惠玲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微型 马达 引线 焊接 自动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型马达技术领域,特指一种适用于微型马达引线焊接的自动装置。
背景技术
微型马达是体积、容量较小,输出功率一般在数百瓦以下的电机和用途、性能及环境条件要求特殊的电机。由于体积小、功耗小,常用于手机振动马达。
目前,在焊接微型马达转子的三条引线时,由于转子直径才3mm,引线直径约为27μm,焊接时一般都采用在显微镜下放大焊接目标后,通过用肉眼进行识别,然后进行人工操作的办法,这种焊接方式普遍存在工人劳动强度大、焊接效率低、焊接质量不能保证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微型马达引线焊接的自动装置,解决了转子引线焊接时费事、费力的技术问题,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工质量及可靠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适用于微型马达引线焊接的自动装置,包括基座与固定设于基座上的横梁,基座底部设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上部对应连接有多工位转盘,横梁上部固定设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下部对应连接有可绕其旋转的复合式焊接机构,多工位转盘与复合式焊接机构对应设置,第一电机与第三电机分别连接有控制系统。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联轴器连接有主轴,横梁上设有齿条导轨,主轴与齿条导轨对应连接,齿条导轨上设有可拆卸的支撑板,支撑板可沿齿条导轨水平移动,支撑板上设有导杆与气缸,复合式焊接机构设于导杆上。
进一步而言,所述复合式焊接机构包括吸附式微夹钳、摄像头与焊接头,吸附式微夹钳设于导杆上,焊接头与气缸对应连接,吸附式微夹钳与焊接头通过设于导杆上的弹簧对应连接,吸附式微夹钳与焊接头同心设置,所述摄像头设于吸附式微夹钳侧边位置。
进一步而言,所述主轴上套有主轴轴承。
进一步而言,所述支撑板上固定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通过第二联轴器连接有齿轮轴,第二电机连接于控制系统。
进一步而言,所述基座上设有辅轴与限位传感器,多工位转盘设于辅轴上,限位传感器与多工位转盘对应设置。
进一步而言,所述辅轴上套有辅轴轴承,辅轴通过第三联轴器与第三电机对应连接。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联轴器盒固定设于横梁上部。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三电机通过第三联轴器盒固定设于基座(底部。
进一步而言,所述第二电机通过第二联轴器盒固定在支撑板侧面上。
本发明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实现对微型马达引线的连续多工件、多工位的快速准确焊接,有效提高了焊接工作效率、同时,焊接质量好、劳动强度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侧视图。
1、基座;2、横梁;3、第一电机;4、复合式焊接机构;5、吸附式微夹钳;6、摄像头;7、焊接头;8、导杆;9、气缸;10、支撑板;11、多工位转盘;12、第一联轴器;13、主轴;14、主轴轴承;15、第一联轴器盒;16、齿条导轨;17、第二电机;18、第二联轴器;19、齿轮轴;20、第二联轴器盒;21、弹簧;22、辅轴;23、辅轴轴承;24、第三联轴器;25、第三电机;26、第三联轴器盒;27、限位块;28、待焊件;29、限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所述一种适用于微型马达引线焊接的自动装置,包括基座1与固定设于基座1上的横梁2,基座1底部设有第三电机25,第三电机25上部对应连接有多工位转盘11,横梁2上部固定设有第一电机3,第一电机3下部对应连接有可绕其旋转的复合式焊接机构4,多工位转盘11与复合式焊接机构4对应设置,第一电机3与第三电机25分别连接有控制系统。
以上所述构成本发明基本结构。
本发明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控制系统启动第三电机25带动多工位转盘11转动,将置于多工位转盘11上的待焊件28转至复合式焊接机构4下方,然后再通过复合式焊接机构4完成引线与转子之间的自动焊接,实现对微型马达引线的连续多工件、多工位的快速准确焊接,有效提高了焊接工作效率、同时,焊接质量好、劳动强度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99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调节性眼内透镜(AIOL)胶囊
- 下一篇:光束控制部件、发光装置以及照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