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封装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967719.7 | 申请日: | 2015-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094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25 |
| 发明(设计)人: | 杨霏;郑柳;王方方;李玲;夏经华;田亮;李嘉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49 | 分类号: | H01L23/49;H01L21/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102211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封装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封装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封装是指安装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用的外壳,封装对于芯片是必须的,也是 至关重要的,其主要具有以下作用:1)保护:半导体芯片的生产车间都有非常 严格的生产条件控制,恒定的温度、恒定的湿度、严格的空气尘埃颗粒度控制及 严格的静电保护措施,以保证裸露的装芯片不会失效。但是,我们所生活的环境 不能满足这些条件,为了保护芯片,需要对其封装;2)支撑:支撑有两个作用, 一是支撑芯片,将芯片固定好便于电路的连接,二是封装完成以后,形成一定的 外形以支撑整个器件、使得整个器件不易损坏;3)连接:连接的作用是将芯片 的电极和外界的电路连通,引脚用于和外界电路连通,引线则将引脚和芯片的电 路连接起来,载片台用于承载芯片,环氧树脂粘合剂用于将芯片粘贴在载片台上, 引脚用于支撑整个器件,而塑封体则起到固定及保护作用;4)可靠性:可靠性 是整个封装工艺中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封装芯片的工作寿命,主要取决于封装材 料和封装工艺的选择。
在半导体功率器件芯片封装中,芯片和引线框架(基板)的连接为电源和信 号的分配提供了电路连接。实现内部连接的方式有倒装焊、载带自动焊和引线键 合,目前90%以上的连接方式是引线键合。引线键合(打线)就是用非常细小 的线把芯片上焊盘和引线框架(或者基板)连接起来的过程。引线键合技术有两 种:球形焊接和楔形焊接。两种引线键合的基本步骤包括:形成第一焊点(通常 在芯片表面),形成线弧,最后形成第二焊点(通常在引线框架/基板上)。
上述引线键合采用单点打线,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在器件开启时电流首先施加 在中心pad上,然后向周围传导,电流传导到距离中心pad较远的区域时通常有 延迟,尤其是对于面积较大的器件,这种延迟更明显,会导致器件局部电流聚集, 性能不稳定,甚至导致器件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封装及其制造方法,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 发明设计了一种新型引线键合结构,有助于电流的扩展,大大缓解由于电流扩展 延迟造成的局部电流聚集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器件性能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封装,所述封装包括至少一个pad区域(11),所述封装包括同平 面设置的所述pad区域(11)、以所述pad区域(11)为中心的发射状压焊条(12) 和所述pad区域(11)外的环状压焊条(13),以及所述pad区域(11)、所述 发射状压焊条(12)和所述环状压焊条(13)的拉线。
所述的新型封装的第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发射状压焊条(12)的宽度为 1~1000μm,数量为2~1000个。
所述的新型封装的第二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环状压焊条(13)的宽度为 1~1000μm,数量为2~1000个,所述环的直径为1~100000μm。
所述的新型封装的第三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拉线螺旋缠绕作为引线。
所述的新型封装的第四优选技术方案,所述pad区域(11)为单金属层或复 合金属层。
所述的新型封装的第五优选技术方案,制备所述pad区域(11)的金属为选 自Al、Ag、Cu、Ni、Ti和W中的一种或几种组份的金属。
所述的新型封装的第六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发射状压焊条(12)由单金属层 或复合金属层制备而成。
所述的新型封装的第七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环状压焊条(13)由单金属层或 复合金属层制备而成。
所述的新型封装的第八优选技术方案,制备所述发射状压焊条(12)和环状 压焊条(13)的金属为选自Al、Ag、Cu、Ni、Ti和W中的一种或几种组份的 金属。
一种所述新型封装的制造方法包括:
1)制作含有pad区域(11)、发射状压焊条(12)和环状压焊条(13)的 压焊模型;
2)将pad区域(11)、发射状压焊条(12)和环状压焊条(13)的拉线螺 旋缠绕形成引线。
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未经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6771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