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流控芯片及用其进行内毒素检测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19171.9 | 申请日: | 2015-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62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1 |
发明(设计)人: | 周武平;黎海文;刘聪;张涛;蒋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G01N33/579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史霞 |
地址: | 2151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流控 芯片 进行 内毒素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领域与医学检测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 微流控芯片及其进行内毒素检测的方法。
背景技术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的脂多糖成分,其能作用于人体 细胞,使之释放内源性热源,能导致人体发热、寒颤、呕吐、休克甚至死亡。 内毒素是许多疾病的病因,其中败血性休克最为常见。由于侵袭性医疗程序 和免疫抑制剂应用的增多,革兰氏阴性菌败血症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据统 计,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的发病率增加了10倍,达到 10万~30万人。重症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引起的内毒素血症所致SIRS(Systemic InflammatoryResponseSyndrome,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以及由此而来的 MODS(MetadataObjectDescriptionSchema,低血压、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 征),其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必须对药物、水源、食品、医疗器械及生物制 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最终的质量鉴定进行内毒素检测,严格控制其内 毒素含量从而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基于鲎试剂的凝胶法或显色法是目前检测内毒素最成熟的方法。由于显 色法可以精确定量的优势,已逐渐成为最主流的内毒素检测方法。按《中国 药典2010》附录XIE细菌内毒素检测法规定,在用显色法做定量检测时,需 要至少制备12管作为干扰试验(包括供试品溶液≥2管;标准曲线中点供试品 溶液≥2管;至少3个浓度的溶液,每种≥2管;检查用水≥2管),且每一管 都需要经历样品稀释、添加一种或数种试剂、添加显色剂和混匀的过程。当 所有工作都完成后,将此12测试管放置于温控腔中恒温至少一个小时时间, 并根据测试方法的不同选择连续吸光度测试或者终点吸光度测试。同时,为 了消除环境热源对测试的影响,整个测试过程都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检测, 且所有的测试管、移液枪头等都必须去热源。可见内毒素的检测过程非常庞 杂与繁琐,耗时长,且收操作人员影响较大,很容易出错。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通过能 够在水平方向做离心转动的芯片主体上设置内毒素检测装置,在芯片主体上 实现样品的加入、定量、运输、与试剂的混合、显色法检测等全过程,即内 毒素的所有检测过程集中到一块微流控芯片上,提高了内毒素检测的自动化 水平,去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降低了仪器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内毒素检测的准确性和便利性。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 实现:
本发明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主体,其能够在水平方向做离心 转动;内毒素检测装置,其位于所述芯片主体上;其中,所述内毒素检测装 置包括:
样品添加装置,其包括加样腔体、与所述加样腔体排气端连接进行排气 的第一流道以及与所述加样腔体输出端连接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通过 毛细力和离心力将所述加样腔体内的样品输出;
检测装置,其分别与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连接;所述检测装置 接收并对所述第二流道输出的样品依次进行定量、混合反应和显色检测的处 理;所述检测装置对所述第二流道输出的样品进行定量的同时,通过所述第 一流道进行排气。
优选的是,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样品定量装置,所述样品定量装置包括:
第三流道,其通过毛细力和离心力接收所述第二流道输出样品,所述第 三流道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流道进行排气;
样品定量腔体,其对所述第三流道接收的样品进行定量填充。
优选的是,所述样品定量装置还包括接收所述第三流道内定量填充后多 余样品的多余样品存放腔体,所述多余样品存放腔体连接所述第一流道进行 排气。
优选的是,所述检测装置包括试剂反应装置,所述试剂反应装置包括:
试剂存放腔体;
试剂,其呈冻干状或风干状,所述试剂预先封装在所述试剂存放腔体内;
第四流道,其通过毛细力和离心力将所述样品定量腔体内的样品输送给 所述试剂存放腔体。
优选的是,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显色检测装置,所述显色检测装置包括:
显色检测腔体;
第五流道,其通过毛细力和离心力将所述试剂存放腔体内混合反应后的 样品输送给所述显色检测腔体。
优选的是,所述试剂存放腔体的体积大于所述样品定量腔体的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191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