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秋水仙碱舌下片、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510915693.1 | 申请日: | 2015-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2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发明(设计)人: | 高永良;张伟;杨兆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20 | 分类号: | A61K9/20;A61K31/165;A61K47/48;A61K47/38;A61P19/06;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赵青朵 |
地址: | 650106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秋水 舌下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秋水仙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秋水仙碱舌下片、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秋水仙碱是一种生物碱,因最初从百合科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来得名,也称秋水仙素,分子式C22H25NO6,CAS号:64-86-8。秋水仙碱的化学名称为:(S)-N(5,6,7,9-四氧-1,2,3,10-四甲氧基-9-氧苯并[α]-庚搭烯-7-基)乙酰胺;其结构式为式I所示:
秋水仙碱能抑制有丝分裂,破坏纺锤体,使染色体停滞在分裂中期,这种由秋水仙碱引起的不正常分裂,称为秋水仙碱有丝分裂;在这样的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虽然纵裂,但细胞不分裂,不能形成两个子细胞,因而使染色体加倍。自1937年美国学者布莱克斯利(A.F.Blakeslee)等,用秋水仙碱加倍曼陀罗等植物的染色体获得成功以后,秋水仙碱就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学、遗传学的研究和植物育种中。
目前,秋水仙碱的剂型有口服普通片和针剂;这些剂型的秋水仙碱大多数都用于治疗痛风,使用时具有很大的副作用,并且有毒性,其毒性跟砷类似:中毒后2至5小时出现症状,包括口渴和喉咙有烧灼感、发热、呕吐、腹泻、腹疼和肾衰竭,随后伴有呼吸衰竭并引起死亡;消化道反应也是最常见的副作用,许多痛风病人在服用秋水仙碱后出现恶心、食欲减退、呕吐、腹部不舒适感以及腹泻,有的病人甚至因恶心呕吐或者腹泻较为严重而无法坚持用药。而且目前秋水仙碱片剂成人剂量是每天2mg,长期服用对人身体,尤其是肝脏造成巨大的毒性累积,容易引起肝功能衰退甚至病变。因此,目前,口服普通片或针剂的秋水仙碱的副作用大,生物利用度低。
舌下片是一种含在口腔舌下用的药片,药物通过口腔粘膜而吸收,被吸收的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分布至全身。剂量大的药物(5mg以上),通过矫味解决不了味道的药物,对舌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降血压症、降血糖的药物不宜设计舌下给药。舌下片上市的药物如:丁丙诺啡舌下片、盐酸纳洛酮舌下片、双氢埃托啡舌下片等。
当下有关秋水仙碱的舌下片未见报道,鉴于当前舌下片不具备普遍适用性的问题,如何能够成功制备出一种起效的秋水仙碱的舌下片是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秋水仙碱舌下片、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秋水仙碱舌下片的副作用小,且生物利用度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秋水仙碱舌下片,由包括秋水仙碱、环糊精、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甘露醇、乳糖、羟丙基纤维素和硬脂酸镁的原料制得;
所述秋水仙碱、环糊精、甘露醇、乳糖、羟丙基纤维素和硬脂酸镁的总质量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95~110:0.4~0.6;
所述秋水仙碱、环糊精、甘露醇、乳糖、羟丙基纤维素和硬脂酸镁的质量比为1.0~5.0:1.0~40.0:70.0~80.0:8.0~10.0:8.0~10.0:0.5~1.5。
优选地,所述环糊精包括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或磺丁基醚-β-环糊精。
优选地,所述秋水仙碱、环糊精、甘露醇、乳糖、羟丙基纤维素和硬脂酸镁的总质量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00:0.4~0.6。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秋水仙碱舌下片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秋水仙碱用环糊精包合,得到包合物;
将包合物、甘露醇、乳糖和羟丙基纤维素以等量递升法混合,得到混合物;
将所述混合物与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水混合,然后依次进行制粒和干燥,得到中间产物;
将所述中间产物和硬脂酸镁混合,压片,得到秋水仙碱舌下片。
优选地,所述包合的具体步骤包括:
将秋水仙碱溶解在醇类溶剂中,得到秋水仙碱溶液;
将所述秋水仙碱溶液和环糊精水溶液混合,干燥,得到包合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秋水仙碱舌下片或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秋水仙碱舌下片在制备抗炎产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的秋水仙碱舌下片或上述技术方案制备方法制备的秋水仙碱舌下片在制备治疗痛风产品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9156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乳酸基载黄酮缓释药物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二十四味凉茶滴丸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