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设备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87999.0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6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10 |
发明(设计)人: | 马江宁;姜春竹;周国栋;雷新更;高巍;武洪臣;崔向中;马国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3C14/56 | 分类号: | C23C14/56;C23C14/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朱坤鹏 |
地址: | 10002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过 物理 沉积 制备 连续 表面 涂层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续纤维增强金属/陶瓷基复合材料先驱丝制备领域,具体的是一种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设备,还是一种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结构材料。它将陶瓷纤维的强度和刚度与合金基体的优点结合到了一起,具有高的比强度、比刚度和使用温度以及优异的抗疲劳和蠕变性能。在高温下强度仍能保持室温强度的70%、杨氏模量是金属钛的两倍,平均能提高基体使用温度200℃。可制作压气机叶片、机匣、间隔件、轴类、杆类、框架支撑、整体盘以及叶环等航空发动机零部件,能大幅度减轻航空发动机质量,如用其制作的压气机叶环重量仅为目前常用的钛合金整体叶盘重量的四分之一。
目前国际上正在研发的几种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有:箔-纤维-箔技术、等离子喷涂技术、基体涂层纤维(MatrixCoatedFiber,简称MCF)技术等。MCF技术是用物理气相沉积技术(EB-PVD和溅射沉积两种)在连续纤维上制备较厚的一层合金基体涂层,然后将带涂层的纤维进行敷层和热压,最后形成MMCs(金属基复合材料)。与另外两种方法相比,其优点是不需要箔材和粉末,避免了制箔、制粉带来的额外成本,几乎可以使用所有合金作为基体;纤维排布非常均匀,没有纤维接触现象,金属涂层可以有效保护纤维免受损伤;基体与纤维之间界面的剥离率低;纤维容纳量可调,最高可达80%,适用于制造盘、轴、环、筋、叶片等形状复杂的零件。正是由于MCF技术的这些优点,使其成为目前各国重点发展的工艺技术。在两种MCF法中,EB-PVD工艺,具有沉积速率高(可达300-600μm/h,比溅射沉积高30倍)、可连续生产、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等一系列的优点。然而,由于EB-PVD过程的“阴影效应”,会导致Ti合金涂层厚度沿纤维径向不均匀,进而影响Ti-MMCs(钛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并且连续走丝是在高温环境中进行的,走丝难度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在连续丝材的表面连续的形成均匀的涂层的问题,本发明供给一种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设备和方法,该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设备和方法,可以在物理气相沉积过程中,提高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厚度均匀性,实现长丝材的连续给进沉积。为EB-PVD技术制备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供给手段,达到在提高纤维涂层的生产效率和材料利用率的同时节约能源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设备,包括蒸气供应源、绕丝机构和两个具有一定间距的转向引导单元,该绕丝机构能够牵引纤维连续进给,转向引导单元能够在纤维经过该转向引导单元时使纤维转向和定位,所述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设备还包括蒸气供应源,蒸气供应源能够向该两个转向引导单元之间供给能够在纤维的表面形成涂层的气体。
一种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方法,该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牵引纤维持续进给并多次往返绕过两个具有一定间距的转向引导单元,所述两个转向引导单元为上述的两个转向引导单元,同时向该两个转向引导单元之间供给能够在纤维的表面形成涂层的气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连续进给+多次往返+绕轴旋转”的多自由度的运动机构来实现连续丝材的连续给进沉积,在物理气相沉积过程中,可以提高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厚度均匀性,实现长丝材的连续给进沉积,填补了对用EB-PVD技术制备连续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的空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方法的原理图。
图2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设备的主视图。
图3是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制备连续丝材表面涂层的设备的俯视图。
图4是水冷机构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纤维,2.转向引导单元,3.蒸气供应源,4.绕丝轮,5.送丝轮,6.绕丝电机,7.排丝电机,8.导向筒,9.连接杆,10.支撑架板,11.水平轴,12.水冷定子,13.内筒轴,14.外筒轴,15.排液口,16.进液口,17.冷却液入口,18.冷却液出口,19.导电滑环,20.蒸气遮蔽板,21.壳体,22.轴承,23.唇形密封圈,24.水冷铜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79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