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罩式炉排气带油气分离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86552.1 | 申请日: | 2015-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3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孙红刚;盛代华;梅桂林;刘建新;韦朝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9/673 | 分类号: | C21D9/673;B01D46/10;B01D46/44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桂珍 |
地址: | 241007***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罩式炉 排气 油气分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分离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罩式炉排气带油气分离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罩式炉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真空泵将炉内空气抽出,然后通入氢氮混合性气体,用来保护炉内铜带在高温下不氧化,提高铜带质量。但是在抽真空过程中在密闭的罩式炉的罩内会形成一定的气体流,由于真空泵内真空压较低,所以铜带卷内残油会跟随气流通过管路进入真空泵内,当被抽气体中含有较高的轧制油时,轧制油进入真空泵后使真空泵的性能下降,抽真空变慢且喷油现象严重,造成真空泵故障频率较高,影响生产效率,同时对排气口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面对目前罩式炉排气带带来的问题,进行油气分离系统改进是必不可少的。
经检索,中国专利号:2011202836202,申请公告日:2011年8月5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拉幅定型机油气分离系统,该申请案包括油气分离壳盖和油气分离壳体,油气分离壳体下部成型有进气口,进气口通接换热装置的热废气口,进气口后依次设有第三网板隔片、第二铁丝网层和第四网板隔片;油气分离壳体底部成型有油水落水管,油水落水管通接油水分离系统;油气分离壳体上部壳壁设有左输出管和右输出管,左输出管和右输出管通接空气滤清器。该申请案通过采用将热废气冷凝,使得油气分离,但由于系统中易产生负压,造成油气分离效果差。
中国专利号:2013201885111,申请公告日:2013年4月16日,发明创造名称为:一种用于罩式炉抽真空系统的除油及回收装置,该申请案涉及一种除油及回收装置,具体是涉及一种用于罩式炉抽真空系统的除油及回收装置,其包括通过管路连接的真空泵和罩式炉炉台,还包括置于管路上的除油及回收装置,除油及回收装置包括具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的油分离器本体,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分别通过管路与罩式炉炉台、真空泵连接;进气管道与置于油分离器本体内部的喷射管连接,喷射管的开口方向与出气管道的出气方向相背离;喷射管上设有冷却套管。对罩式炉在抽真空过程中,有效的进行油气分离,避免了残留轧制油进入真空泵内,影响真空泵的使用寿命;同时对残留轧制油就行回收,从而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但是该申请案中真空泵工作过程中也会产生油气,此油气排进空气中易造成环境污染。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真空泵在罩式炉上抽空使用时,由于铜卷含油,造成真空泵频繁损坏及排气口由于大量的油气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罩式炉排气带油气分离的方法,通过在罩式炉排气带系统中进行油气分离,保证了真空泵的安全运行,使得生产顺畅,降低生产运行成本,同时避免了油气排入空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罩式炉排气带油气分离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含油铜卷装入罩式炉内,将罩式炉的内罩锁紧在其炉台上;
步骤二:手动打开第一进气阀、第一排气阀、第二进气阀和第二排气阀;同时油气净化器的净化器排油口、油气净化器的导流排油口处分别设置的第二排油阀、第三排油阀均处于打开状态;
步骤三:启动真空泵,然后给真空阀得电信号让其打开,真空泵开始对罩式炉内的油气进行抽真空;
步骤四:启动真空泵后,罩式炉内的油气依次经过油气分离器、真空阀、真空泵、油气净化器进行油与气的分离,当油气分离器内腔的油达到一定的液位后,液位检测器发出报警信号,通过打开第一排油阀开始对其内的油回收;
步骤五:步骤四抽真空持续一定时间后,给真空阀断电信号让其关闭,然后真空泵再关闭,完成罩式炉的排气带油气分离。
进一步地,步骤三中启动真空泵15秒后,再给真空阀得电信号让其打开。
进一步地,步骤五中真空阀接收断电信号关闭1分钟后,再关闭真空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楚江科技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65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