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包动力电池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85004.7 | 申请日: | 2015-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8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石刚;张聪;赵伟;李永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10/04 | 分类号: | H01M10/04;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54;H01M2/10;H01M2/18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软包动力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当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持续攀升,二氧化碳排放中,25%来自汽车。
在我国,汽车排放的污染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二,很快会居世界第一,减排二氧化碳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而这就是我国发展纯/混合电动力汽车的重要契机。
动力电池模组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也是电动汽车主要部件和关键技术。目前,车用动力电池组分为两个方向:铝壳硬包电芯和铝塑膜软包电芯。而相较于硬包电芯,软包电芯质量比能量更高,由于其可变形性较好,安全性能高于硬包电芯,并且由于其不用外壳,少了很多内部隔膜导致其散热更好。基于以上优点,动力电池组的发展重心在很大程度上会向软包电芯方向倾斜。
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电池组内部软包电芯组之间并无散热设计,二是软包电芯组内部电芯与隔板材料之间贴合紧密,无法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电池模组存在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好的软包动力电池模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电芯组容纳壳体、壳体盖、铜架安装板、铜架及软包电芯组,其中电芯组容纳壳体内设有多个隔板,相邻两隔板之间形成容纳所述软包电芯组的容纳空间,多个所述软包电芯组放置在电芯组容纳壳体内,上方设有装配在电芯组容纳壳体上的铜架安装板,该铜架安装板上安装有多个铜架,各所述软包电芯组的正负极分别与铜架相连;所述壳体盖安装在电芯组容纳壳体上,在所述电芯组容纳壳体的底面及壳体盖上分别开有多个散热孔。
其中:所述电芯组容纳壳体相对两侧的上部均开有用于与铜架安装板装配的凹槽A,各所述隔板等距地安装在电芯组容纳壳体的底面 上;所述壳体盖的下表面边缘设有多个用于与电芯组容纳壳体连接的卡扣;所述壳体盖的下表面上加设有加强筋;
所述铜架安装板的边缘设有多个凸块,该凸块容置于所述电芯组容纳壳体上部开设的凹槽A内,实现所述铜架安装板与电芯组容纳壳体的装配;所述铜架铆接在所述铜架安装板上,在所述铜架安装板上开有多个通风孔;所述软包电芯组包括前壳体、中部隔板、后壳体及软包电芯,该前壳体与后壳体相连,在前壳体与后壳体之间设有多个软包电芯及多个中部隔板,各所述软包电芯与各所述中部隔板间隔设置;所述前壳体及后壳体上均开有散热孔,且前壳体及后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均开有便于通风散热的豁口,所述前壳体与后壳体由螺栓通过嵌入式铜螺母紧固;
所述中部隔板的中间设有通风散热的开孔,该中部隔板一侧表面的顶部及底部均设有凸台,另一侧表面的顶部及底部均设有凹槽B,相邻两中部隔板之间的所述凸台与凹槽B相互插接;所述中部隔板的另一侧表面上均布有多个凸起,相邻两中部隔板之间的所述软包电芯置于一侧中部隔板顶部及底部凸台之间,并抵接于另一侧中部隔板的凸起上;所述软包电芯组的正负极分别与其邻近的铜架焊接在一起。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用于将单个电芯芯体组装形成动力电池模组,具有拆卸简单、散热效果好的优势。
2.本发明电芯组容纳壳体、壳体盖及铜架安装板上都分别开有多个通风孔,使得软包电芯电池组通风方式采用由下至上通风,以便更好地对电芯进行散热。
3.本发明采用前、后壳体组装软包电芯芯体、更多散热孔、多个中部隔板,相较于现有一体式电池组壳体,较为轻便,可使整个动力电池组轻量化;并且,电芯组内部留有足够的散热空间,便于电芯芯体的散热。
4.本发明通过中部隔板上的凸起与开孔“夹”住软包电芯,既能固定电芯,又能使电芯与隔板之间形成有效的散热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电芯组容纳壳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壳体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铜架安装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软包电芯组的爆炸图;
图6为本发明中部隔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8500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有进水口连接件的热交换器冷凝后盖
- 下一篇:一种防倒烟排烟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