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翼身融合飞行器气动布局在审
| 申请号: | 201510869288.0 | 申请日: | 2015-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16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23 |
| 发明(设计)人: | 夏明;石伟峰;张帅;白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4C39/10 | 分类号: | B64C39/10;B64C39/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邓猛烈 |
| 地址: | 102211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融合 飞行器 气动 布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翼身融合飞行器气动布局。
背景技术
经济性是客机设计所考虑的重要因素,飞机设计人员追求在安全性、舒适性和环保性的基础上如何利用更少的能源消耗得到更大的升阻、更远的航程与更多的载客量。未来的大型客机对气动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常规布局为了提高升阻比与增加航程必然要加大机翼面积、扩大机身装载空间,过大的机翼与机身对结构和气动带来了诸多挑战,造成重量效率降低、系列化发展等困难,因此气动布局的创新对大型客机的性能提升有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翼身融合布局(BWB,BlendedWingBody)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取代传统布局的大型客机方案,翼身融合布局,又称飞翼布局,该布局将机身和机翼融成一体,机身和机翼在功能和外形上都没有明显分界线。翼身融合布局可以大幅减小浸湿面积、降低结构重量与诱导阻力、增加升力面进而提高升阻比,此外在舒适性、环保性方面也具有潜在优势。但其也存在以下一些局限性:
1、BWB布局没有常规布局的细长机身,无法布置平尾,必须采用尾缘进行配平,将操纵面布置在机翼后缘;由于机翼后缘布置了操纵面,因此增升装置面积远小于常规布局,导致最大升力系数降低,影响了起降性能;
2、BWB布局的尾力臂较短,为了满足配平力矩的要求,因此需要机翼后缘布置的操纵面更大,但这样会产生更多的负升力,降低整机升力;
3、为考虑装载空间需求,中央机身厚度较大,在高亚音速飞行时,不可避免产生较大的波阻,增加了飞机阻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以提高翼身融合飞行器升力的气动布局;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以增加纵航向稳定性与操纵性的翼身融合飞行器气动布局;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以增加横航向稳定性与操纵性的翼身融合飞行器气动布局。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翼身融合飞行器气动布局,包括翼身融合部,所述翼身融合部的机身和机翼相融合并构成前机翼,还包括后机翼,所述后机翼为平尾,所述平尾的两侧与所述前机翼的两侧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为具有后掠角的端板。
更进一步地,所述平尾的至少部分为全动设置。
更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两个垂尾,所述垂尾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机翼的后端和所述平尾连接。
更进一步地,其中的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垂尾之间的所述平尾为全动设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垂尾的数量为2个。
更进一步地,所述平尾的两侧的翼尖分别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前机翼的两侧的翼尖连接。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前机翼上设置有增升装置和/或操纵装置。
更进一步地,在所述后机翼上设置有增升装置和/或操纵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翼身融合飞行器气动布局,包括翼身融合部,翼身融合部的机身和机翼相融合并构成前机翼,还包括后机翼,后机翼为平尾,平尾的两侧与前机翼的两侧分别通过连接件连接。在翼身融合的基础上,增加一副平尾作为后机翼,可以提高翼身融合飞行器的升力,并且增加了增升装置和操作装置的布置面积,可以提高最大升力系数,改善飞机起降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供的翼身融合飞行器气动布局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一提供的翼身融合飞行器气动布局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三提供的翼身融合飞行器气动布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前机翼;2、平尾;3、连接件;4、垂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翼身融合飞行器气动布局,如图1所示,其包括翼身融合部,翼身融合部的机身和机翼相融合并构成前机翼1,还包括后机翼,后机翼为平尾2,平尾2的两侧与前机翼1的两侧分别通过连接件3连接。
本实施例是基于翼身融合飞行器的气动布局,该飞行器的机身与机翼融为一体,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机身和前机翼都可以产生升力,因此,将原有的翼身融合部称之为前机翼。而本申请中在翼身融合的基础上,增加一副平尾作为后机翼,可以提高翼身融合飞行器的升力,并且,增加了增升装置和操作装置的布置面积,提高最大升力系数,改善飞机起降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692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四旋翼无人机的绳牵式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 下一篇:水空两栖太阳能动力飞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