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下工程车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53759.9 | 申请日: | 2015-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01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广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张少辉;刘华联 |
地址: | 301914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下 工程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机械,特别涉及一种水下工程车。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海洋工程领域中,虽然水下航行器、水下机器人、机械手的避水封 闭、操作工艺等技术都已非常成熟。但是,要在水下工程施工,还不能像在陆地 一样,使用大型工程机械作业,主要原因是大马力内燃机的进排气系统、原地转 向系统、重力和浮力中心水平移动等的工艺还不成熟。
为了使水下工程车能自由地在海面、水中、以及水下海床上自如地作业,水 下工程车需要保证如下功能:一是主车壳体要封闭不透水;二是进、排气功能始 终畅通;三是下潜与上浮自如;四是进退和转向自如;五是有自如的车壳外作业 功能;六是叉启重物时车身的平衡与上浮;七是车内失去动力时,车体能手动上 浮自救。
针对上述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水中作业的过程 更加自如平稳的水下工程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水下工程车。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下工程车,包括轮机舱,轮机舱内设置有动力装置, 其中,动力装置包括能够带动水下工程车在水下海床上作直线运动的平动动力部 件,以及能够带动水下工程车在水下海床上转动的转动动力部件。
本发明的水下工程车的平动动力部件可控制水下工程车在水下海床上自如 地前后移动,而当水下工程车需要转向时,其转动动力部件可保证水下工程车自 如地转动,本发明的水下工程车可实现在水下作业过程中自如地行动,从而充分 保证了其施工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平动动力部件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转轴分别与发动机和 水下工程车的后轮相连,以使发动机供给第一转轴动力带动后轮作直线运动。当 第一转轴转动时,第一转轴提供给后轮动力,此时后轮作为主动轮,带动前轮运 动以实现水下工程车的前后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水下工程车的两个后轮之间通过第一梁相连,第一转轴 设置在第一梁的中点处。通过将第一转轴设置在第一梁的中点处,可使第一转轴 分别传递两个后轮上的力更平均、更稳定,从而保证整个水下工程车运行地平稳 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水下工程车的两个前轮之间通过第二梁相连,第二梁上 设置有第二转轴,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通过第三梁相连,在第三梁上设置有配重 装置,并且配重装置能够沿第三梁移动。在该方案中,第一转轴的力通过第三梁 传递给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带动前轮运动;而通过控制配重装置在第三梁上的移 动来控调整下工程车在上浮或下沉过程中的重心,从而使水下工程车的上浮或下 沉更平稳。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第二梁上还连接有作业装置。该作业装置主要用于完成 水下工程车的主要作业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转动动力部件包括第三转轴和与第三转轴相连的转盘, 第三转轴位于第一转轴的正下方,并且转盘与第一梁相连,以使发动机供给第三 转轴动力带动后轮转动。该方案中的转盘一方面用于与第一梁相连,由发动机提 供的动力使转盘带动与第一梁相连的后轮发生转动,从而实现水下工程车的转 向;另一方面通过其自身的摆动来调节水下工程车的重心,从而进一步保证水下 工程车在水下作业的平稳性。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动力装置还包括分别与转盘和第一转轴相连的螺旋桨。 该方案中设置的螺旋桨为水下工程车的又一动力装置,其分别连接转盘和第一转 轴,通过电路控制可选择地将螺旋桨与转盘或者第一转轴相接,以实现螺旋桨可 得到使水下工程车移动或转动的动力,从而在平动动力部件和转动动力部件的基 础上,增加了水下工程车在海床上作业的动力的同时使水下工程车在水下的作业 过程更自如。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水下工程车还包括与轮机舱相连的进排气装置,进排气 装置能够随水下工程车的上浮或下沉而伸缩,以使进排气装置的进、排气口均处 于海面的上方。通过设置进排气装置,并且进排气装置的进、排气口始终处于海 面的上方,可充分确保通气装置的正常工作,从而确保水下工程车调节水箱内所 需水的进入或排出,以实现水下工程车正常的上浮或下沉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水下工程车还包括调节水箱舱和驾驶舱,进排气装置还 同时与调节水箱舱和驾驶舱相连通。通过将进排气装置与调节水箱舱相连来实现 调节水箱的进、排水功能;而将进排气装置与驾驶舱用于实现驾驶舱内的换气功 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广,未经刘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537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