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机架设云台及两视点采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49290.1 | 申请日: | 2015-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07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1 |
| 发明(设计)人: | 桑新柱;董经胜;王鹏;陈铎;孟侨;颜玢玢;苑金辉;王葵如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N5/232 | 分类号: | H04N5/232;H04N13/10;F16M11/14;G03B17/5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柏杉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3 | 代理人: | 马敬;项京 |
| 地址: | 10087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机 架设 视点 采集 装置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相机架设云台,包括相机安装台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端球铰连接于所述相机安装台的底部,所述支撑杆的上部固定有一平板,所述平板上安装有四个均与所述支撑杆平行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在升降过程中其顶端可选择地与所述相机安装台的下表面相接触或分离;四个所述升降杆在所述平板板面上的安装点的连线构成一四边形区域,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平板上该四边形区域,该相机架设云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安装在相机架设云台上的相机很难被摆正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两视点采集装置,其上包含两个上述相机架设云台,其可以通过调节使得该装置中的两个相机获得较高的对称性,进而使后期合成得到的3D显示图像更加清晰。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相机架设云台及两视点采集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2D显示技术丢失了物体的深度信息,人们在观看2D图像时,无法像观看自然物体时那样,既能感知到物体的形状还可以感知到物体远离自己的距离及物体的相对关系,相对的,3D显示技术能够显示完整的物体空间信息,因此,3D显示技术成为当下人们追求的显示技术。
空间场景从其被拍摄至通过3D显示出来通常包括以下过程:一,模拟人眼观看空间场景,采用两个相机从两个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拍摄点拍摄同一景物,得到两幅具有视差信息的视差图像;二,通过空分或时分等方法将两幅视差图像显示在2D显示屏上;三,实现的关键是要采用相应技术手段使得观看者的左、右眼分别只能看到原先从左、右拍摄点拍摄得到的左、右视差图像。此处所述的视差图像定义为模拟人眼立体视觉,对同一场景从不同角度拍摄时,所获得的两幅或多幅有视差的图像;应该提到的是,空间场景中,在左右视差图像中所成的像点称为同源像点,同源像点的位置差异定义为视差。
上述步骤一主要是通过两视点采集装置实现的,通常,两视点采集装置中两个相机的摆放结构有两种,即如图1(a)所示的平行式结构和图1(b)所示的会聚式结构,无论哪种结构都应使两相机尽量处于对称的状态。现有的两视点采集装置包括滑轨、安装在滑轨上的滑动部件、相机架设云台、平移机构、汇聚机构和升降机构,相机架设云台为安装在滑动部件上的用于安装相机的机构,常见的相机架设云台包括用以固定安装相机的相机安装台和与相机安装台固定连接的支撑杆,支撑杆和上述滑动部件固定连接;平移机构实现相机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汇聚机构实现上述平行式结构与汇聚式结构的调整,升降机构则实现相机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
然而,在实际的相机安装过程中,由于装配误差等原因,安装在相机架设云台上的相机很难被摆正,相机底座在水平面上有一定的倾斜角度,使得相机实际拍摄的画面与用户想要拍摄的画面存在一定的误差,而在工业应用中,上述误差应尽可能的小;另一方面,由于上述误差的存在,两个相机均没有摆正,两视点采集装置中两个相机的对称性较低,普通的两视点采集装置无法对相机的倾斜角度进行微调,造成两个相机分别拍摄的左、右视差图像合成的3D显示立体效果差,并伴有显示模糊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相机架设云台及两视点采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安装在相机架设云台上的相机很难被摆正的问题;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两视点采集装置中的两个相机的对称性的可调性差的问题。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相机架设云台,包括相机安装台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顶端球铰连接于所述相机安装台的底部,所述支撑杆的上部固定有一平板,所述平板上安装有四个均与所述支撑杆平行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在升降过程中其顶端可选择地与所述相机安装台的下表面相接触或分离;
四个所述升降杆在所述平板板面上的安装点的连线构成一四边形区域,所述支撑杆穿过所述平板上该四边形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相机安装台包括相机连接板和固定连接在相机连接板下部的球头固定板,所述相机连接板的下表面和球头固定板的上表面均开设有半球形凹槽,两个所述半球形凹槽形成的球形空腔容纳有一个用于球铰连接的球头,所述支撑杆的顶端穿入所述球头固定板与所述球头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92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