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蜗轮增压器结构和发动机总成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848231.2 | 申请日: | 2015-1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125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30 |
| 发明(设计)人: | 孙佳;刘叶婷;王涛;范一凡;陆黔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2B37/00 | 分类号: | F02B37/00;F02B37/16;F02B29/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李健;李翔 |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蜗轮增压器 进气管 罩壳 连通 叶轮 发动机本体 排气阀 涡轮端 支管 发动机技术领域 涡轮增压器结构 发动机总成 涡轮增压器 进气歧管 进气压力 排气歧管 罩壳内部 总成本 管段 冷却 发动机 | ||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蜗轮增压器结构和发动机总成。所述蜗轮增压器结构包括具有涡轮端和叶轮端的蜗轮增压器,所述涡轮端用于和发动机本体的排气歧管连通,所述蜗轮增压器结构还包括罩壳,所述蜗轮增压器设置在所述罩壳内,其中,所述叶轮端连接有用于与所述发动机本体的进气歧管连通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位于所述罩壳内的管段上形成有支管,所述支管上设置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能够打开以将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罩壳内部连通,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进气压力高时多余的能量对涡轮增压器本体进行冷却,从而简化涡轮增压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蜗轮增压器结构,和一种设置有这种蜗轮增压器结构的发动机总成。
背景技术
现代车辆当中,为了提升发动机低速扭矩,涡轮增压型发动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随之也带来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优化空间。
现阶段涡轮增压的车辆一般是利用废气能量驱动涡轮增压器来提升发动机低转速进气能力,增大低速扭矩,从而提升发动机性能。但是目前废气涡轮增压系统仍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涡轮增压器本体由于工作转速较高,工作状态下本身会产生高温,影响工作可靠性,需要额外的冷却系统,这将增加系统复杂程度,增加车身重量从而增加油耗。另外,涡轮工作时,进气增压随着转速升高而升高,进气压力达到限值时一般会将排气旁通阀打开,以将排气能量浪费掉,或者会将进气泄压阀打开,来将增大的压力释放掉,从而降低进气压力,这样,这部分能量将被浪费掉。
此外,由于涡轮增压器靠近排气歧管,排气歧管本身工作温度较高,工作环境恶劣,而排气歧管的排气冷却通常依靠自然风来冷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蜗轮增压器结构,以能够充分利用进气压力高时多余的能量对涡轮增压器本体进行冷却,从而简化涡轮增压器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蜗轮增压器结构,所述蜗轮增压器结构包括具有涡轮端和叶轮端的蜗轮增压器,所述涡轮端用于和发动机本体的排气歧管连通,所述蜗轮增压器结构还包括罩壳,所述蜗轮增压器设置在所述罩壳内,其中,所述叶轮端连接有用于与所述发动机本体的进气歧管连通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位于所述罩壳内的管段上形成有支管,所述支管上设置有排气阀,所述排气阀能够打开以将所述进气管和所述罩壳内部连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蜗轮增压器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由于涡轮端能够和发动机本体的排气歧管连通,这样,涡轮端将在废气的作用下转动,并带动叶轮端转动,由于叶轮端能够连接有进气管,而进气管能够和发动机本体的进气歧管连通,这样,叶轮端的转动能够将外部新鲜空气吸入并输送到进气歧管以供发动机燃烧,同时,进气管的位于罩壳内的管段上形成有支管,支管上设置有能够打开以将进气管和罩壳内部连通的排气阀,这样,在车辆的正常行驶中,排气阀关闭,而当排气阀打开时,例如在车辆紧急制动或急收油门或发动机处于高转速(根据排气阀压力限制调整)时,排气阀将打开,这样外部的新鲜空气,例如经增压并通过中冷器冷却的新鲜空气能够通过排气阀从进气管进入到罩壳内,由于进入的新鲜空气的温度低于蜗轮增压器的自身温度,从而能够对蜗轮增压器本体进行冷却,也就是,进气管压力过高时,叶轮端转动吸入的多余新鲜空气能够进入到罩壳内对涡轮增压器本体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的位于所述支管和所述叶轮端之间的管段上设置有对所述叶轮端吸入的空气进行冷却的中冷器。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阀设置为与控制器通过信号连接,使得所述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排气阀的打开和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罩壳的内表面设置为能够对通过所述排气阀进入所述罩壳内部的空气进行整流的流线形内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823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