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锻标识模具钢的渗碳碳氮共渗复合热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510847751.1 | 申请日: | 2015-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49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24 |
发明(设计)人: | 严超峰;张海伟;付海山;李栋;白培静;谢余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东铭车辆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C8/34 | 分类号: | C23C8/34;C23C8/02;C21D1/18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李罡 |
地址: | 727031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标识 模具钢 渗碳 碳氮共渗 复合 热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表面化学强化热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锻标识模具钢的渗碳碳氮共渗复合热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渗碳、碳氮共渗是目前机械制造工业中较广泛应用的一种化学热处理方法,具有表面硬度高、耐磨性、韧性好、从表面到基体硬度过度平缓等优点,能在冲击载荷和疲劳工况下服役,在齿轮、轴承、钢领圈等领域应用广泛,显著提高零件的使用寿命。
目前的渗碳、碳氮共渗技术,多用于碳含量较低的渗碳钢(例如:16MnCr5、20MnCr5、19CrNi3、20、20Cr、20CrMo、22CrMoH、20CrMnTi、8620H、17CrNiMo6、20Cr2Ni4等),碳含量和合金含量较低,渗碳或碳氮共渗后表面碳浓度升高,经淬火+低温回火后(120-200℃),表面硬度大于58HRC,而心部韧性高、渗层厚度可控0.5-2.0mm,疲劳寿命高,可承受重载荷摩擦磨损。但常规渗碳、碳氮共渗技术温度控制820-930℃,气氛碳浓度Cp=0.8-1.3%较高、在热作模具钢上难以应用,易产生不良组织,降低模具寿命。
热作模具钢包括热锻模、热挤压模和热铸模三种,该标识模属于热挤压模具,在重载荷(2000KN)及高温摩擦磨损工况下服役,标识模棱角很容易塌陷和破碎,选用性能优越的热作模具钢,模具寿命200-500件,模具消耗成本3-6元/件,占零件制造成本的1.3-2.7%,且严重影响锻件生产效率,锻件生产制造成本较高。
随着渗碳、碳氮共渗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渗碳-碳氮共渗复合热处理技术,其工艺具有处理温度低、渗速快等优点,同时能有效抑制单一渗碳和单一碳氮共渗中易产生的组织缺陷,渗层浓度梯度和硬度梯度平缓,渗层与基体结合强度较高、表面残余应力高,综合力学性能好。
对于含碳量较低、合金元素较少且要求渗层大于1.0mm的低碳合金钢零件可采用渗碳-碳氮共渗复合热处理。前期进行高温高碳势渗碳,使渗层表面获得足够的碳浓度,后期碳氮共渗扩散,这样既可增厚渗层,平缓碳浓度梯度,同时抑制了块状和网状碳化物的出现。由于碳氮共渗在扩散时期进行,大大提高了共渗速度,共渗采用较低的碳势、和氨气通入量,可有效抑制黑色组织形成。复合热处理使表层、次表层都具有很高的硬度,提高了该区域的强度、硬度和残余压应力,将抑制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从而提高了疲劳强度。复合处理的共析层一般在0.20-0.35mm,平缓的碳浓度和硬度梯度减缓了小能量多冲击裂纹和弯曲疲劳裂纹的生成。
通过对渗碳碳氮共渗复合热处理技术的研究,目前未发现该技术领域在热作模具钢表面改性热处理的相关报道,若选用合适的热锻标识模具材料,并设计合理的渗碳碳氮共渗复合热处理工艺用于热锻模具表面改性处理,可显著提高热锻标识模寿命,降低锻件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锻标识模具钢的渗碳碳氮共渗复合热处理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热锻标识模具钢的渗碳碳氮共渗复合热处理方法,该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1)标识模镶块的选材及加工:将φ80mm规格Unimax材质棒料加工至成品标识模镶块;
(2)调质预备热处理:将成品标识模镶块进行淬火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保温时间30min,在真空炉中N2淬火冷却,在800-500℃温度范围内,冷却速度1.1℃/每秒;对经过淬火的成品标识模镶块进行回火;所述淬火的预热温度600-650℃和850-900℃,奥氏体化温度为1000-1025℃,所述回火进行两次,每次的回火温度525℃,时间为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东铭车辆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陕西东铭车辆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8477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金属锂靶材铸造制备方法
- 下一篇:新型拉链头修理钳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